? 在祠堂小學陪讀了一年多之后,黃祖耀重新回到了香港,繼續(xù)在德輔道的一家學校念初小。這家學校也講授四書,但同時還開設算術、格致(物理)等課程。在學校所發(fā)的英國殖民地語文課本上,印著彩色的英王像,課本首頁寫著:“英王佐治第五,現(xiàn)在英國及所有英國屬地之王也。王有三德……” 衛(wèi)生課本上則印著:“洗太平屋,木虱(臭蟲)盡死,不虞轉(zhuǎn)噬吾人矣!”那陣子,香港的臭蟲、蟑螂特別多,每年都要進行兩次全區(qū)性的清潔,被稱作“洗太平屋”。 1914 年,黃祖耀全家從砵甸乍街搬遷到了荷李活道,黃祖耀也隨之離開了德輔道的那家學校,再次去了一家學塾。學塾設在一座樓的樓廳里,照舊容納著三四十名學生,只是在樓廳里隔出了一個小間,作為先生和師母的臥室。學塾先生有個絕活,能正反模仿黃自元(清末狀元)的書體,這讓黃祖耀他們很是佩服。胖師母性子急躁,有時候先生的課正上到一半,她出來招個手,先生便乖乖進了小間。坐在外面的學生,聽著里面的吵鬧聲由低變高,間或還帶著哭音,不免有些幸災樂禍。師母對每月的學費催得很緊,總是在放學前指著“未交學費諸生名列”的粉牌,嚷嚷:“明天不交學費,就不許進教室!”黃祖耀的父親雖然掙得不少,但因為要同時養(yǎng)活一大幫孩子(一共生有十三個孩子,存活下來八個。在十三個孩子中,黃祖耀排行第五),家用也很吃緊,黃祖耀和四哥(祖雄)也因此時常“牌”上有名,對胖師母的尖叫聲總是感到又慚又恨。在學塾附近,有家當時還很少見的“麥少石兄弟畫室”。畫室臨街的一面有個小櫥窗,輪換著陳列麥少石、麥玄石兄弟的作品,偶爾也會貼出招生廣告或者承接畫件的啟事。黃祖耀上學下學時,常常會在櫥窗前流連。那些作品形式滑稽,內(nèi)容大都在諷喻世俗:怕老婆的男人、鉆在錢眼里的“守財奴”、鴉片煙鬼……有些似乎是對上海畫報的模仿,有些卻是原創(chuàng)。到了中秋節(jié),一些餅店、茶樓會特意在門口陳列一些麥氏兄弟的作品,以招攬顧客;每逢這時,也是畫室收入最為可觀的時候。 十一二歲的黃祖耀,開始喜歡跟著二哥和三哥去必列者士街青年會參加國慶紀念。當時參加這項活動的中國青年并不多,而二哥經(jīng)歷過五四運動,思想比較進步。在紀念日,青年會會組織大家唱歌、演說,還給每人發(fā)一面小小的五色旗。國慶節(jié)的新衣配上胸口別著的五色旗,總讓黃祖耀覺得十分神氣。有一個國慶日,散了會,黃祖耀正這么神氣地走在街上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腳邊多了雙不停踏動著的大皮靴。突然,一塊臟泥從黃祖耀身邊飛過,不偏不倚正好砸在了大皮靴上。黃祖耀還來不及抬頭看那皮靴的主人,他的領口已經(jīng)被一雙黃毛手抓住,同時有聲音嘰里咕嚕地從頭頂傳來,伴隨著手指示意,洋人要黃祖耀將靴上的泥擦掉。小黃祖耀又怕又氣,紅漲著臉嚎啕大哭起來。圍觀的中國人越來越多,洋人終于悻悻地放開了手,走掉了。雖然有驚無險,這一天卻在黃祖耀心中留下了終生難忘的特殊“紀念”。 1926 年,黃祖耀的父親和他的好友黃燕清共同創(chuàng)辦了中華中學。史料中描述:黃氏主理《香山旬報》時,曾兼任中山煙洲小學校校長,又設工藝傳習所。1926 年春天,在香港創(chuàng)辦中華中學,當時適值省港大罷工,港人很多都離開香港,學生人數(shù)不及三十名,經(jīng)過慘淡經(jīng)營,未及三年,學生已超過一百人,到黃氏1938 年逝世的一年,學生已有四百名了。黃祖耀也隨之進入了中華中學。在這里,他遇到了自己在書法方面重要的啟蒙老師——鄧爾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