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在摹作時加入的既不是色彩也不是線條,而是一種更牢固的結構。米勒的《播種者》屬于另一個時代,屬于一個象征主義的時代。凡·高的寫實和簡潔可能會使其摹作在數個世紀內都被當作原畫,而米勒的原畫卻會被看做是不成功的摹作。凡·高的創作與杜米埃更為相似,他們的畫都沒有不必要的多余成分。而杜米埃雖然有著獨特的諷刺風格,卻缺少創作《播種者》這樣的畫的信念。
這樣,凡·高把很多畫家的作品簡潔化、精煉化。他就像一個才華橫溢的演員,會被平凡的角色吸引,只因為那能夠為他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當然,凡· 高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演奏者,一個演奏他人樂曲的人,而這里的他人永遠是貝多芬那樣的人物。但當他遇到真正的貝多芬時,他的才華卻辜負了他。他摹作的倫勃朗的《拉薩路的復活》(The Raising of Lazarns)完全沒有了倫勃朗的影子,只是加入了現代的色彩。而他摹作的德拉克洛瓦的《善良的撒馬利亞人》(Good Samaritan)則顯得有些粗糙。不過,在臨摹這些大師的作品時,凡·高為原畫加入的可不僅僅是粗糙,凡·高從他們的繪畫中獲得了一種和諧。《善良的撒馬利亞人》這樣的畫讓凡·高的裝飾才華有了用武之地,他在畫中展現的表情和動作使得他的畫有了一種特別的品質。他臨摹的杜米埃的畫也是一樣,雖然凡·高的畫缺少杜米埃的諷刺意味,他卻沒有讓任何畫變得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