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3 書香權貴“婁東二王” 300年前的江蘇太倉誕生了一個在中國繪畫歷史上聲名顯赫的繪畫派別——“婁東畫派”,清初“四王”與這個畫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除王翚之外,四王中的“三王”都是太倉人士,而身為祖孫關系的王時敏、王原祁則是婁東畫派支柱力量,王時敏幼時得到了董其昌的親自指點,而王原祁作為王時敏最為疼愛的小孫子,也得到了王時敏的悉心教導,嚴格的家教傳承為“二王”在婁東畫派和清初四王之中奠定了穩固的地位,也讓他們在中國繪畫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王時敏:蔭祖厚功,聰穎好學 這個家族的顯赫歷史可以從王時敏的爺爺王錫爵說起,王氏譜牒記載,王錫爵為北宋真宗時宰相王旦的后裔。王錫爵自幼聰明伶俐,嘉靖三十七年(1558)鄉試第四名,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會試第一,廷試第二,授編修,累遷國子監祭酒,以謹慎嚴厲著稱。萬歷六年(1578)王錫爵因為政治斗爭而申請回家探親直到父親病亡。萬歷十二年(1584)冬,王錫爵被召回朝中,拜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成為宰輔。王錫爵的獨子王衡是明代萬歷二十九年會試第二名,廷試第二名,詩文俱稱名家,也善書,學顏真卿、蘇東坡。但王衡自幼體弱多病,先于其父辭世并留下獨子王時敏,王時敏自幼由祖父撫養,祖孫感情甚篤。王家中富于收藏,對宋、元名跡,無不精研,王時敏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其學習條件是相當優越的。 根據明代規定,由于王家祖先功勞顯赫,子孫可以不經科考即可入仕,王時敏在24歲時就出任尚寶丞(管理皇帝璽印),后又升太常寺少卿(掌宗廟祭祀禮樂),仍兼管尚寶司事。王時敏曾奉命到山東、湖廣、江西、福建巡視封藩,有機會游覽名山大川,觀賞各地名畫真跡。由于他淡于仕途,更喜筆墨,因此于崇禎五年(1632)稱病辭官,潛心繪畫研究與創作。十二年后,明朝被起義軍推翻,后清軍入關,在江南地區屠城威逼當地人民投降,王時敏歸順保全性命,繼續歸隱山林,潛心習畫,且著力培養子孫輩之學業。其膝下九子,多在清廷為官,八子王掞(顓庵)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直經筵,典會試。孫王原祁康熙九年中進士后,也深得康熙喜愛。 王時敏擅山水,專師黃公望,筆墨含蓄,蒼潤松秀,渾厚清逸,然構圖較少變化。其畫在清代影響極大,王翚、吳歷及其孫王原祁均得其親授。于是其祖父就囑托董其昌來指導王時敏。在董其昌的指導下,他少年就開始從摹古入手,深究傳統畫法,對黃公望山水,刻意追摹。由于家里古書、名畫收藏豐富,且大都是名跡,像當時很少傳世的李成的畫他都能夠見到,這對他的影響是深遠的。 王時敏也是少有的幾個能得董其昌真傳的畫家之一,當時的董其昌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家,能夠得到他親自傳授的人寥寥無幾,在王錫爵還在明朝任首輔的時候,由他一手提攜起來的董其昌就已經成為王家的繪畫教師,王時敏在董其昌的指導下,自幼走上了摹古的道路,王時敏少時就非常聰明伶俐,《國朝畫征錄》中就有記載:“姿性穎異,淹雅博物,工詩文,善書法,尤長于八分,而于畫有特惠”,并且在日后的不斷積累研習中,漸漸形成了他思想理論上的原則,即“摹古是繪畫的最高原則”。他力追古法,刻意師古,作畫無一不得古人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