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濛濛到蘭亭,蘭亭位于浙江紹興蘭渚山麓。蘭渚山是越王勾踐種蘭花的地方,盡管蘭花多且香,畢竟只是一隅特色,而王羲之借此處舉行了一次詩文會,修禊事也。寫了一篇序,文章書法皆出色,于是蘭亭流芳千古,朝圣者絡繹不絕,遠遠超出了蘭花香馨之魅力矣! 江南處處有茂林修竹,至于崇山峻嶺,則有些夸張了。王羲之是山東臨沂人,應見過泰山,但在平原河網地區,漫步所見的均是山*上玲瓏小景及小河里的蕩漾倒影,一旦來到雖并不雄偉的蘭渚山,也易有“崇山”與“峻嶺”之感,如果也同我一樣碰上陰雨天,煙雨空濛,則山林就顯得更高遠了。其“崇”與“峻”之感覺,也許更源于41位高朋文友之歡聚,加之酒興詩情,萬世杰作誕生于一時!但這卷書法真跡畢竟已不可見,據說作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殉葬品,但愿仍完好地保存在昭陵中,有待重見天日。 人杰地靈,越中多才人,生于北方的王羲之到了江南,也愛上了南國之秀,不愛毛驢愛白鵝了。有人說他之愛白鵝,是緣于從鵝掌撥水中悟出書法的道理。書法中多抽象美,抽象美得啟示于自然界的運動、節奏、及虛實之間的變幻規律,顯然,書法家愛看鵝掌撥水、看蛇斗、看落葉飄搖……關于蘭亭集序的歷代摹本多達三百多種,足見行家們對這位書圣之推崇,但不見原作,我不敢妄加褒貶,連乾隆皇帝也說:聚頌千秋不易評。造型藝術中的形式問題,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高明的摹本各有特色,但決非原作,甚至與原作根本不是一回事,抽象的書法遠比具象的繪畫難于臨摹其精神實質。王羲之的藝術特色何在?不易肯定!據說那“鵝池”二字是他親筆所書,或說他寫了個鵝字,突然來了圣旨,于是其子獻之接著寫了池字,因此兩個字肥瘦略有差異。我注視“鵝池”碑刻,覺得很一般,寫得并不出色,肥而松,弧中欠剛性之轉折,顯得有些油滑。寫成的字刻成碑,往往面目全非,套了手套的手,即使是極薄的尼龍手套,也會完全失去手之敏感。 王羲之深受江南山明水秀之陶冶,酷愛自然之美,辭官不做。據說圣上六次詔他重新入仕,他均不應,終老于奉化一帶之溪林,故其地名曰六詔。后人愛王羲之的藝術,愛其超俗之行蹤,念念不忘曲水流觴之美談,于是在蘭亭翠竹叢中再造曲水,并以流觴仿效當年吟詠罰酒之雅興。我們遇雨,一群人穿著雨衣或掌著雨傘圍看水流里飄浮的小小古式酒杯,像孩子們專心注視著江上帆船,時而嬉笑喧嚷,時而尖聲嘆惜,大家陶醉于旅游的愉快中,早已與王羲之無關了。 豈止歷代文士們來訪蘭亭,南宋康王來過蘭亭,康熙與乾隆也都來過蘭亭,兩位皇帝的御筆刻在36000斤巨石碑的正反面。孫中山到過蘭亭。蔣介石和宋美齡也到過蘭亭,并住了一宿。事有湊巧,我們看過蘭亭,第二天便出發去訪問蔣介石的故里奉化縣溪口鎮。 溪口仍是溪口,山明水秀的溪口,江南富裕的小鎮。這般富裕,這般風光明麗的小鎮江南江北都有,而小小溪口名揚四海,確乎是由于出了一個蔣介石。風云幻變,世事滄桑,隨著蔣介石的沉浮毀譽,溪口的許多遺址故園也幾番遭到過青睞與白眼。武嶺中學的山巖上刻有蔣介石手書“武嶺幽勝”四個大字,今天吸引觀眾們矚目,“*”中居然未被鑿掉,是靠了灰泥的掩蓋。武嶺中學曾由蔣介石親任校長,屋宇軒敞、花木茂盛,確是優良的學習環境,如今是有1100學生的完全中學,師生們大概都很了解他們不一般的校史。蔣家舊宅豐鎬房也保存完好,且油飾甚新,正廳中吳稚暉書寫的“報本堂”三個大字端莊開闊,實在寫得好。有一段木樓梯異乎尋常地狹窄,大家都沒有見過如此狹窄的樓梯,向導解釋:蔣介石之母小腳,上樓梯需靠兩只手同時扶攀兩邊的欄桿,所以樓梯如此狹窄,這通向蔣母臥房。蔣介石夫人毛氏,即蔣經國的生母,就在這宅院后門外被日機炸死,蔣經國聞訊后痛書“以血洗血”四字,刻碑今仍立在蔣經國夫婦住過的小洋房的院里,碑上有款:先慈毛太夫人罹難。下款:二十八年十二月廿五日經國泣書。小洋房是中西結合的二層小樓,面對清澈的剡溪,溪中游艇悠悠,已是一番旅游勝地風光。出了小洋房便上文昌閣,中國幾乎每個縣都有文昌閣,這并不稀罕。溪口的文昌閣里住過蔣介石和宋美齡,人們很想看看他們生活的真實情況,因此被日機炸毀了的文昌閣又于1986年復建了原樣。今天游人們登閣進入當年蔣、宋的臥房,從他們的窗口俯視溪口鎮上熙熙攘攘的人民,各人有相似的或相異的感觸吧! 溪口的雪竇寺據說列入全國十大名剎,寺簇新,屬重建,寺前一棵彎彎的古松才是歷史的見證。離寺不遠,便是張學良軟禁處,如今屬旅行社管,沒有什么可看。上雪竇山,高處蔣介石的別墅“妙高臺”也已復原。無限風光在險峰,這里風光甚好。蒼松絕崖,重巒疊嶂,群山包圍著碧色的湖,山與水交錯著遠逝,氣象萬千,更加山中還有多處瀑布,頗具辟為旅游區的條件。據說蔣介石曾想于此建設第二廬山。廬山沒有建成,他倉惶辭廟離了大陸。在最后辭廟的年月,據說他就住在這“妙高臺”別墅里遙控指揮著節節敗退的淮海等戰役。往事已遠,如今庭院里盆花作了主人,笑迎來賓。 載《人民日報》1988年1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