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榮林:《“不對稱”的陳逸飛》,《新民周刊》2005年第16期)
陳逸飛的病逝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尤其是給中年知識分子敲響了警鐘。
針對陳逸飛過度勞累加重病情,歐陽正漢在《陳逸飛之死敲響警鐘》一文中稱之為過勞死,就是過度勞累而死。文章列舉了很多實例,提醒人們防止過勞死。
“過勞死”是源自日本的一種現代病,因為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加重、心理壓力過大導致筋疲力竭,甚至引起身體潛藏的疾病急速惡化,繼而喪命。有人將其定義為由于長期慢性疲勞而誘發的猝死,即“在非生理的勞動過程中,正常工作規律和生活規律遭到破壞,體內疲勞累積并向過勞狀態轉移,使血壓升高、動脈硬化加劇,進而出現致命的狀態” 。中年對男人來說,是肩負著家庭、職業重任的非常時期。而這一時期,卻正是男人的身體素質由盛而衰的當口,稍不注意,身心極易患上各種疾病。據陳逸飛的司機講:“陳逸飛先生工作時玩命地干,常常連續幾日不休不眠。他前段時間就曾發生過胃穿孔,后來又一直感冒發燒,但他一直堅持,最后實在挺不住了,才進了醫院。”只要病情稍微好轉,就離開醫院繼續工作,正因為他對工作的這種高度激情,忽視自身的身體健康,最終倒在了人生的舞臺上。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專業營養師說,引起“過勞死”的主要原因有重體力勞動、無休息日的工作、夜班等違反生理規律的勞動,因過重的壓力等產生的情緒方面的過重負擔等。此外,由于上述原因而出現的睡眠規律紊亂,休息、閑暇時間減少,過量飲酒、吸煙,飲食習慣變化,放棄休養,家庭生活不穩定等因素,也會導致積勞成疾。
一項針對城市中年男性的健康狀況調查顯示,有66%的人失眠、多夢、不易入睡;經常腰酸背痛者占到62%;一干活就喊累的占58%;爬樓時感到吃力或記憶力明顯減退的有57%;皮膚干燥、面色晦暗、脾氣暴躁、焦急者為48%。在眾多健康問題的困擾下,近幾年我國中年男性“猝死”屢屢發生。2004年4月8日,愛立信(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楊邁(Jan Malm)由于連續超負荷工作導致心臟驟停突然逝世。著名數學家張廣厚、音樂家施光南這些才華橫溢的科學家、藝術家、管理人員都是社會的“中流砥柱”,卻在50歲上下猝然離世!如今,陳逸飛的死又一次讓悲劇上演!
(歐陽正文:《陳逸飛之死敲響警鐘》,《中國文化報》2005年4月20日)
過度勞累的人,在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可能不在少數,在責任特殊的中年知識分子中間可能更普遍,應該警鐘長鳴,健康第一。這是說來愐懷陳逸飛的,是說給所有知識分子尤其是中年知識分子的,其實也是說給我們自己的。
張欣為陳逸飛的過早離世寫下了一篇《名人之死》,開頭兩段說:
陳逸飛過世之后,他以往的接受電視媒體采訪的節目被較為集中地播放出來,感覺他的狀態就是一息尚存奮斗不止的人。如果看見他躺在病床上,總相信他隨時會起身,處理各種各樣的事,這就是他,不走,永不會改變。
在他的追思會上,許多人熱淚滾滾,不能自制,估計有一半的眼淚其實是為自己而流,因為人在江湖,身不由已。
(張欣:《名人之死》,《新民晚報》2005年5月29日)
一半的眼淚是為陳逸飛而流的,一半是由陳逸飛而想到自己的生命境遇而流的,這話值得認可。
人生越苦短,越要愛惜生命。
群體記憶
逸飛的西去,引發的是萬千的悲傷,萬千的感慨,萬千的追憶。
悲傷的人,不只是逸飛的親人,不只是逸飛的同事,不只是逸飛的朋友,不只是逸飛的同行,還有那萬千熱愛生活的人們,還有那萬千向往藝術的人們。
我在這里引出的是各界人士追憶和懷念陳逸飛的精妙話語,相信讀者一定能夠從中讀到感傷,讀到感慨,讀到蒼涼,讀到美麗。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致陳逸飛導演家人的一封信
致陳逸飛先生家人:
驚聞逸飛先生離去,我們十分震驚和悲痛。他是一位對藝術充滿了完美主義理想追求的視覺藝術家,也是一個對生活和朋友充滿善意的人、一個單純的人。他之于電影的這一份摯愛和為之付出的不懈探索令我們心生敬意并深深地緬懷。
他的藝術成就永垂青史!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
著名電影人吳思遠: 陳導演去世的時候,我剛剛離開上海,而此前我們幾乎天天通電話,商量影片的進度以及日常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他平時身體非常好,說話底氣十足,誰也沒有想到他會突然離開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