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臺灣著名舞臺劇導演,現任臺北藝術大學教授、美國斯坦佛大學客座教授及駐校藝術家
近幾年大陸各地都在將古人留下來的一切產業化,不管是房子還是園區,都要變成一個產業。但是忽略了文化的再創性和創意,如何創意、再創是認識本身的事情,不是創意來了就來了。我的行業是劇場,我們每天晚上的演出,臺上演員和臺下觀眾是呼吸同一個空氣,就算有DVD可以回家看,但無法復制看戲的經驗本身。我經常被問的問題是,如何準確猜測市場?
可是,在創意事業中去研究市場,還不如研究自己心中認為什么是重要的。我這句話是針對創作者、創意的人來講。每天研究市場的趨勢,最多是跟風。怎么創造一個市場,這才是文化創意產業最可貴之處。
《寶島一村》是2008年底演出的戲,那是全世界經濟最慘的時候,居然有這么一出戲票房非常好,三年后還是場場爆滿。那時候一些雜志報道了這件事,說在經濟最困難的時期,有少數幾個先知知道市場怎么樣。我看了覺得很好笑,我們怎么知道市場在哪兒?其實我們做文化創意產業,如果想市場在哪里,去追那個市場,其實是一個很大的陷阱,因為它是很虛的東西,真正的文化創意產業還是來自創作者本身的內心,那個東西反而是最重要的。
對導演來說,你在關注什么,你的作品就反映出什么。最重要的不是舞臺的燈光、布景、設計,反而是看你懂不懂人,懂不懂各式各樣的人。對人心的理解是導演最重要的功課。
喬布斯說過一句名言:消費者不需要事先知道他們要的是什么。他是針對iPad要上市時記者問的問題--這么成功的產品你做了什么調研?他說什么調研都沒有做,是我們的工作是來指導他們要什么。我也一樣,你來看我的戲也沒有說事先要知道你看什么,是我給你看什么。
1985年,在臺北,我的劇團第一個作品、我的作品《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是非常實驗性的作品,探討相聲在臺灣的死亡。評論家說,這是用相聲來說相聲的祭文,是實驗性的做法。想不到它得到了巨大的商業市場成功,大到我們自己都想象不到。后來磁帶出了以后,賣了100多萬套,200多萬卷,臺灣只有2000萬人,這還不算盜版的數量,他們說盜版是5倍,我都不敢相信。它成為了當時的一種現象,一個非常實驗性的作品突然之間獲得了巨大的市場成功。
第二年我們壓力更大,我們拿出的作品是《暗戀桃花源》,這個作品一直演到今天。如果25年前你跟我說,你來做一個作品,讓它25年后還在演出,打死我都不知道做什么;如果當時有人跟我說《暗戀桃花源》25年以后還會演出,打死我也不相信。我們只能在那個時空做我們該做的事情。有一個分析告訴你說《暗戀桃花源》可以演25年嗎?完全沒有。完全就是出自我們的創作愿望,演出之后能走多少場戲沒有人知道。最厲害的好萊塢導演也不能告訴你他的電影到底有多少票房。慢慢地在行業里做久了才能有個大概的預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