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v三级国产A级水,国内精品久久久www

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設計·新媒體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說說這座“小蠻腰”新塔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24 09:31:30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黃俊嫻

  在珠江南岸的廣州新電視塔,回眸顧盼,腰身向45度方向扭轉著,顯得尤為纖細。廣州新電視塔竣工在即,這個建筑無論是從高度上還是獨特的形象上,都為廣州建筑注入了新的解讀方式。一個簡單、有力,容易辨識的形象毋庸置疑地成為了廣州地標的一個新象征。

  2004年廣州向全球設計師發出邀請,希望把新電視塔打造成一個具有藝術感的地標建筑。經過評選最后來自荷蘭IBA事務所的馬克·海默爾(Mark?Hemel)和芭芭拉·庫伊特(Barbara?Kuit)夫婦的方案脫穎而出。這對年輕的荷蘭建筑師夫婦,有一個總人數不超過10人的事務所,幾乎還沒有什么在海外建造的經驗,在參與競標一座電視觀光塔之后,他們的設計最終成為這個總投資超過20億元人民幣項目的實施方案。

  這個方案的塔身不是所有競標方案中最高的,顯然,廣州電視塔的建造者并沒有一味的追求建筑高度,認為合理的造價和美妙的造型比高度更重要。看來,在評選來自13個國家的競標方案時,廣州電視塔的建造者是理智的,沒有像CCTV大樓一樣,把建筑當做“雕塑”,選擇了所謂表達央視“文化性”的大樓。廣州電視塔的回眸顧盼地側身扭腰,雖也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但顯然比扭曲的拱門要溫婉些,更能為大眾接受。就如德國GMP建筑設計公司北京代表處的設計總監施蒂芬·瑞沃勒(Stephan?Rewolle)所說:“它的形狀是由結構自身創造的。或者說就像埃菲爾鐵塔一樣,結構本身就是它的美感,而不是附加的裝飾。”

  從建筑本身的造價來看,CCTV大樓50億元的預算、被稱為“西塔”的廣州國際金融中心60億元的造價(不過“西塔”是市政府用自己的錢來建造的,這是政府純粹從城市形象的角度決定的),與這樣一筆筆令人咋舌的金額相比,廣州塔20億元的造價也算是小巫見大巫了。

  廣州電視塔和廣州國際金融中心,同樣是超高建筑,同樣是政府工程,試比較一下哪一個造得更聰明、更理性?觀光塔可以成為城市的象征,同樣也是一個盈利很好的旅游項目。例如上海的東方明珠塔,作為城市的象征塔,它每天的客流量近萬人,最高客流量3.5萬,按照每人100元到180元不等的門票價格,每年給東方明珠公司帶去充裕的凈現金流和良好的收益回報。正如中山大學教授袁奇峰所言“比較廣州塔和西塔,一個看起來不經濟的事情其實很經濟,而一個看起來很經濟的事情卻破壞了經濟的平衡”。

  具有陰柔的美感的她,曲線輕盈,空間和樓層平面的尺度具有多樣性。在任何時候,視線的焦點始終集中在塔的腰身,這是這座大樓與其他“大樓”、“大廈”稱謂不同的地方,也是它與其他大多數塔的不同之處。曲線柔順的塔似乎被周圍環境影響著,隨著江水和風的方向扭轉軀體,顯然它的形狀讓人想起女人的身體。建筑學博士馮原曾在媒體上說過廣州電視塔是一座“女性之塔”。他也覺得它這個設計充滿曲線韻律美,同時又充滿力量,張揚中不失含蓄,很符合廣東人獨立、且有著自己的訴求的性格。

  這樣一座“女性之塔”呈現給大眾時,大眾很自然地接受了其陰柔的美感,同時也覺得符合這個城市的性格。而非像庫哈斯一樣端出一個美妙無比的巨環說,把歪門說成跟故宮“相一致”,把扭曲的拱門說成是表達央視的“文化性”,沒有天才詭辯家的詭辯,廣州塔依然為人們接受。

  在廣州新電視塔即將完工之際,政府以及公眾都積極為之尋求一個合適的名字。廣州媒體的調查顯示,各種名字中得票最高的是“小蠻腰”。?廣州電視塔的其他名字提案有:南天柱、珠光蠻腰(廣州市政協委員潘明生提案)、Canton?Tower(另一個市政協委員耿樹森提案)、頭炷香、魚網絲襪、扭紋柴。相對于CCTV大樓“大褲衩”或是“智窗”之名而言,廣州的提名少了一股調侃味,多了一份實在,且有些追捧之意。從而可以看出,廣州人區別于北京人的心態,或者公眾對該建筑還是相對認可的。“北有大褲衩,南有小蠻腰”已成為兩座建筑最親切而體現本真的稱呼。對地標的稱呼足以構成一種喜劇感,它給一成不變的城市增加全新的元素,且折射著復雜的城市心理。

  這樣一個簡單、有力,容易辨識的形象,很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廣州的新地標,而非從一開始就為地標而地標地把建筑造得怪力亂神。


正在建造中的廣州塔和西塔面面相覷


廣州塔頂斜坡形屋面的電視塔觀景平臺廣場,有半個足球場那么大。

 

 

打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UCCA“中國新設計”系列講座
· “創意十二講” 即將在798國際設計館啟動
· 四位中國攝影家入選09年巴黎攝影雙年展
· “包豪斯”影響世界九十載
· 全息技術讓世界名畫“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