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作品中,建筑模型和人物的數碼合成演繹了一個個現實中的故事。
近日,愛普生影藝坊正在舉行女攝影師邢丹文的個展“墻里墻外”。參展作品中大部分是繼續2004年開始的“都市演繹”系列,有一部分取名的靈感來自位于荷蘭北部格羅寧格的一座試驗建筑“WALL HOUSE”,在這座看似為墻、實為建筑的空間內創作出了這組作品。
2008年,邢丹文從全世界650位參賽攝影藝術家中脫穎而出,成為荷蘭REAL國際當代攝影大獎6位最終提名人之一,也是唯一入選的中國攝影師。2007年,世界最頂尖圖片社“蓋蒂”挑選出的將改變世界廣告攝影發展趨勢、引領廣告攝影領域新風向的35位攝影師中,她是兩位入選的中國女攝影師之一。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她是中國玩攝影的少數派之一。此次展覽,也是邢丹文第一次在滬上舉行個展,坐在愛普生影藝坊里的邢丹文帶著1960年代出生人固有的執著和熱情,以及爆發力。
我演了,但演的又不是我
多年前,曾有紀錄片導演來找邢丹文出演實驗電影,其中有一段情感困惑的戲,左小祖咒扮演她的男朋友。當時生怕不必要的誤會,邢丹文放棄了別人鏡頭之下的演員角色,但對于演繹的迷戀卻深深植入了她的腦海,“都市演繹”等等一系列的作品中,出演那個主角的,都是邢丹文自己。2004年,一向以寫實手法拍攝的邢丹文開始采用編導式攝影的手法來虛構現實,自己當起了導演和演員。“用自己作為作品中的模特,成為繪畫中的自畫像,這也是個人內心再呈現的方式,這種方式既簡單,又不麻煩別人,覺得好玩,同時也是一種挑戰,我自己也做道具服裝,在現場還即興發揮。”
“都市演繹”起因源自于她在不同國家的城市間頻繁游走所引發的焦慮,“現代都市中,孤獨不僅僅是個體上的一個人,而是心理感受,住的距離遠近與時間價值觀的改變,相對的個人空間越來越大……但城市的整體空間越來越小,新舊之間錯綜交替,人好像住在格子里。”在這組作品中,占據大面積圖像視野的是建筑,這建筑并非真實的樓群,而是在城市中遍地開花的房地產售樓處常見的樓盤模型,按同比例縮小,有整體模型也有內部奢華的樣板房。人物身處其中的戲劇性場面則需要仔細觀察才能夠發現。她以不同的造型,扮演不同身份的女性,出現在不同的房間中,出現在不同的場景中,借樓盤上演各種話劇。那些由邢丹文自己出演的女人們自鳴得意,裝腔作勢。它們在后期被數碼技術合成在一起。這樣的影像設置正是邢丹文刻意需要的:“我演了,但演的又不是我。小時候,摩天大廈是需仰視的高樓,只出現在雜志的照片中,現在,它們進入了現實。”
十年是一個階段
邢丹文從古城西安走出來,父母都是國家設計大院的設計師,從小住的三層樓的前蘇聯專家樓外,梧桐遍地,現在,這個古老的城市中老舊的樓房同新建的大樓交織在一起,逐漸,舊被新所包圍,最終取代。邢丹文癡迷于從一個外人的角度甚至是一個懸于空中的角度看城市的飛速變化。
1989年,在中央美院民間美術專業就讀的邢丹文一直畫油畫,也是在那年,她開始拿起相機,第一架相機是一臺二手的美能達,而一開始的紀實攝影創作與布列松有些語言上的共鳴。她認為,對于藝術家的創作來說,十年,是一個階段,前面的五年,用來找榜樣,找語言,找知音;后面五年,才是真正的一條路上走下去的創作;而現在,自己的想法絲毫沒有受到任何“才盡”的困惑,想法反倒是越來越多,隨著經驗的豐富,兩者之間的并行與互助讓邢丹文的創作更是屢屢出新,常常有朋友驚詫于她的新作中涌現的新想法,甚至,摸索著走出被眾多藝術家視為畏途的電腦制作技術困境,“我喜歡看到一件事物在我的手中漸漸成型。”
策展人顧錚說:“盡管邢丹文所運用的手法多變,涉及的議題幅度開闊,但有一點始終不變,那就是,她始終以攝影這個媒介,聯系起她所處時代的現實狀況與她對這個時代的個人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