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English version, please click here
在漆樹的樹皮上劃一個口子,把貝殼插在樹上,一滴一滴像眼淚一樣流下來的天然汁液就是大漆。此時的漆液呈乳白色,逐漸氧化,很快顏色就變暗了。
漆之為用,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至今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古人認為漆“堅牢其質,光彩其文”,用漆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的特點,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澤,光彩照人。如出土于戰國楚墓的漆器,以朱畫其內,墨染其外,木胎早已腐朽但漆衣卻完好如初,仿佛與時間同存。漆的文化內核,是內斂含蓄、溫和古樸、厚重而又經久不衰,純粹中有萬千變化,簡單中可包羅萬象。
郭沫若曾題詩道:“漆從西蜀來,胎自福州脫。精巧嘆加工,玲瓏生萬物?!备V菝撎テ崞髯鳛槠崞鞯囊环N,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用夏布或綢布在胚胎上逐層裱褙,然后待陰干后脫去原胎,留下漆布雛形。再用由瓦礫粉碎成的粗灰、中灰和細灰與生漆調和為漆灰,作填充物用以上灰底。經過反復髹漆,以時日的層層累積來抗衡時光的消逝。最后用砂紙打磨,再進行水磨推光,以達到漆器的最佳效果。
在傳統媒材中找尋當代的意義和表現上的自由性,是對今天漆藝人的挑戰。當代藝術家們用漆回歸文脈,賦予大漆本來的質樸單純,嘗試著把傳統技藝及其所蘊含的文化精神轉化為當代藝術形態的各種可能性,在經年累月的髹飾和磨礪的過程中,找到了一條連接古今并指向未來的路徑。
【何以中國】
在21世紀全球化潮流之中,什么才是中國?
哪些是我們幾乎遺忘的民族記憶?
哪些是在世界文化潮流中,當代中國的精神特質?
我們將基于什么來創造中華文明在世界中的當代貢獻?
“何以中國”系列短視頻節目立足中國歷史,尋找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當下的復興,探尋通往中國文化深層精神內核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