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成為當代藝術領域的關鍵詞一直被持續關注,藝術中國沙龍在過去的兩個月對策展人的身份、扮演的角色、社會職能等方面進行了兩期沙龍訪談。
本期藝術中國沙龍針對美術館策展人的職能以及策展人在美術館中所應承擔的角色請來了兩位重要嘉賓:民生當代藝術研究中心首席運營官、策展人郭曉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為美術批評家、策展人王春辰。
美術館就是一個社會資源的交匯點
?
藝術中國:兩位老師認為現在已有的美術館,哪些美術館在功能上做的還是比較好的?
郭曉彥:其實我覺得,比較大的幾個美術館,還都在強調自己的學術定位。比如說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等,他們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關于對自己的收藏、研究一個規劃。比如在藝術發展的過程中,一定會有這樣的藝術家,他們做的藝術對這個地區有影響。在中國還沒有開展過這樣的一項工作,這是在建美術館的時候應該思考的一個方面。中國的美術館有清晰定位的,比如說陜西省,我觀察到,突然有一個非常大的當代美術館群落出現都建好了,但是內容是什么?好像都從來沒有報道過,也沒有什么介紹。比如在國外一個美術館可能有許多的學者、藝術家去關注、參與建設這個館,有一個民主的議程。我就覺得中國日益增多的美術館,它的展覽項目是什么?它的意義在哪里?都需要我們考慮。
王春辰:嚴格的說,我們中國目前的美術館都沒有達到這么一個理想的狀態。基本上都是展示館,即便是中國國家美術館,它的長期陳列也很少。長期陳列一定是一個美術館的特點之一。美術館的另一個說法就應該叫美術博物館。它不僅僅是一個臨時性的展覽,從國家的角度,還應該考慮一個長期陳列。但是問題是什么?一旦做長期陳列,你肯定要有自己的藏品,有自己的藏品就意味著這個美術館有一個自己的定位。因為美術館的的收藏肯定不是什么都收藏,肯定是有目的的,有針對性的,有重點的。那么根據這個考慮,什么是這個美術館收藏的重點?這就與一個美術館的研究者,或者美術館的定位有關。西方很多美術館,是因為先有了藏品,后來再建的美術館,而不是先建了美術館,再去找東西。其實美術館不單單是個文化機構,它得到了社會不同人的、不同行業的支持。我們可以說美術館就是一個社會資源的交匯點。
郭曉彥:美術館是不是一個我們文化公權力的一個出讓?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讓自己的權力是平等的。哪怕是一個個人的美術館,它這個物證也是社會的。不是說我擁有這個物證,而是我恰好有能力去保存了,也是為了跟社會的大眾去分享這個權力。
藝術中國:現在地方美術館更多的如雨后春筍一樣涌現。那么像郭老師所說的山西美術館建好了,里面卻是空的,對于這樣的現象,你怎么看呢?
郭曉彥:這確實是一個問題,根據研究,當一個國家的GDP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必然帶來一種文化投資的繁榮。就是說大家有錢了,也希望能有另外的生活。其實我覺得人還是應該注重精神生活。中國的問題就是,行政化的發展文化,其實沒有考慮生長起來的那種東西。其實正常生長出來的東西更合乎本地區的需要。中國需要更多的人來認識到行動的重要性。比如說,我們80年代、90年代的中國藝術,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要去國外看,是被國外的收藏家全部收藏、買走了。如果你要建立一個中國的當代藝術的敘述的話,你還要把這些東西一件一件找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