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唱會現場 丁凱 攝
“黃河的水不停地流,流過了家,流過了蘭州……”上世紀90年代初,這首有著濃郁蘭州風情的《黃河謠》,在蘭州乃至全國都很流行,也成為了當時蘭州民間音樂的代表作。“蘭州,淌不完的黃河水向東流。蘭州,東的盡頭是海的入口。”2011年,“低苦艾”樂隊這一曲《蘭州蘭州》,浸透著蘭州人對家鄉、對黃河濃得化不開的愛。
有這樣一群人,將蘭州當作其音樂創作的心靈故鄉,默默地堅守,用心地歌唱,不曾理會流年的平淡,他們就是蘭州的草根音樂人。繼上世紀90年代紅極一時的“野孩子”樂隊和蘭州草根音樂的輝煌期后,如今,堅守中的蘭州草根音樂人,正在重新發力,期待蘭州民間音樂的“破繭成蝶”。
綻放
堅守
春天里的草根音樂會
2012年的4月15日,是個平靜,陽光明媚的周日,但在蘭州民間音樂人的心里,這一天或許是激情澎湃并且會在他們的民間音樂之路上留下深深足跡的一天。由蘭州草根音樂人自發的“春天花兒彈唱會”,在蘭州創意文化產業園舉行,活動不收取門票。
演唱會現場,能容納200多位觀眾的小劇場坐得滿滿當當,他們都是從網上得知消息趕來的。舞臺上的21位民間音樂人,以樂隊和個人獨唱的形式投入演出,他們也都是自愿報名而來。
“很高興能夠集結這么多蘭州本土音樂人,這次是真正意義上民間組織的第一個蘭州民間音樂人自己的演唱會。我也算是為蘭州的民間音樂出了自己的一份力。”作為這次“花兒彈唱會”的發起人,李亞對記者說,他從小就喜歡音樂,在上海上大學時,發現當地很多民間音樂人每隔一段時間就有音樂節或演唱會,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讓更多的民間音樂人相識,而且可以發掘出更多的民間音樂人。回到家鄉創業的李亞心中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想在全國民間音樂繁榮發展的同時,發掘一批蘭州民間音樂人,將蘭州民間音樂“推”出去。
在演唱會當中,出現了這樣溫暖人心的一幕——有歌手在演出中向上世紀90年代的蘭州民間音樂組合“野孩子”致敬,“我今天唱的這首《四季歌》是‘野孩子’的歌,‘野孩子’解散了,可是我想我們蘭州民間民謠音樂人的心沒有散。”話音未落,掌聲已響徹整個劇場。
25歲的杜寅飛,是演出的一員。從小生在蘭州長在蘭州的他,現在在北京工作和學習,他說,自己是專程為這次演唱會而來。和許多身在異鄉的蘭州人一樣,杜寅飛對家鄉、對黃河有一種深深的愛戀與依賴。也只有歌聲,才能表達他這個從小熱愛音樂的白領,對蘭州最深切的愛。現場,他帶來了原創作品——《蘭州碎夢》。“這首歌的歌詞中,大都是我記憶中蘭州的街、蘭州的景。以前沒覺得怎樣,這些年在外地上學、工作,反而有了一種想要回家的感覺,在蘭州會有一種很強烈的歸屬感。”
現場氣氛好極了,無論是歌者還是聽者,他們陶醉的臉上,都傳遞著一種愛,一種純粹的熱愛。
堅守
只要有夢就一直前行
草根音樂,是一座城市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蘭州草根音樂人,唱著蘭州的曲,哼著蘭州的調,堅守了一年又一年。
蘭州的民間音樂之路就像是黃河水一樣,濤濤不絕,在這過程中,也有著波瀾與起伏。在許多蘭州民間音樂人的記憶中,蘭州民間音樂的最鼎盛時期,是在上世紀90年代前后。1986年,蘭州的第一支樂隊“地包天”發聲。
1993年誕生的“殘響”樂隊,當之無愧地成了蘭州搖滾樂隊的先驅。
1995年,“野孩子”樂隊在杭州組建,張佺、小索兩名成員的出生地,就在蘭州。經過前期的摸索后,1999年初,“野孩子”樂隊錄制了第一張小樣《咒語》,并在北京作了樣帶發行演出。他們很快開始在北京的酒吧里演出,并吸引了一些固定的追隨者,成為在全國都響當當的一支樂隊。
此時的蘭州民間音樂,也一度出現了一個以“野孩子”樂隊為代表的本土音樂小高潮。然而,隨著“野孩子”樂隊主唱小索的不幸辭世,樂隊于2004年解散。
“蘭州其實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閉塞,尤其在民間音樂這方面,很多音樂人帶著蘭州的詞、蘭州的調走了出去。”“低苦艾”樂隊的主唱劉堃說。
盡管隨著“野孩子”樂隊的解散,蘭州民間音樂一度歸于沉寂。然而,蘭州一直就是一個不缺少音樂,不缺少可以創作出蘊含有蘭州本土特色音樂人的地方。上世紀90年代末的蘭州,還誕生了“低苦艾”這樣極具潛力的樂隊。樂隊發展初期取名“唇銹”,2003年更名為“低苦艾”,他們以民謠搖滾為曲風,樂曲中包含塤、木魚等民族樂器加上詩化的歌詞,使他們迅速在蘭州民間音樂界嶄露頭角。2006年樂隊發行第一張EP專輯《苦艾酒》,去年,樂隊再發第四張唱片,取名《蘭州蘭州》。
每一次新專輯首發后,“低苦艾”樂隊都會帶著它在全國進行巡演,但是無論走了多遠,巡演結束后,他們一定會再回到蘭州,為下一張新的專輯做準備,似乎只有這片土地才能給予他們創作的養分和激情。時下,他們正在創作第五張專輯。
“從成立之初到現在的13年里,我們從沒有想過放棄,即使在初期,我們的音樂不被大眾所接受。可是我們心中有一個屬于我們蘭州民間音樂人的夢,只要有夢在,我們就會一直走下去。”劉堃說。
同“低苦艾”一樣堅守的蘭州民間音樂人,還有很多!
突圍
困境中渴望“破繭成蝶”
“我們有很多無奈,首先由于蘭州的民間音樂還沒有真正發展起來,沒有一個專門的團體將我們集合在一起;其次,現在的民間音樂人大多是自己在家進行創作。”《晚安蘭州》的詞作者韓龍講述,許多草根音樂人的創作面臨著很多困難,沒有團隊、沒有場地,在這些硬件條件都不完善的基礎上,還面臨著即使有了好的作品,也沒有可以充分展示蘭州民間音樂的市場,甚至沒有可以傳播的渠道。
同韓龍的困惑一樣,我省知名詞作者陳華認為,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的蘭州,有很多本土題材可供挖掘,但遺憾的是,這么多年來,始終沒有作品在全國形成廣泛的影響力。近日,他的《蘭州牛肉面》能在網絡上達到73萬的點擊率,原因何在?陳華認為“本土題材”功不可沒。
30年的創作經歷,也讓陳華真切感受到民間音樂人的不易,一部作品從誕生,到后期包裝,再到宣傳推廣,每一個環節都如此重要,對于許多民間音樂人來說,將一部作品成功推出去,實在太難了!
采訪中,記者還聽到這樣一種聲音,希望能有一個團體,帶動蘭州草根音樂向前。“我們盼望著蘭州的民間音樂在以后的發展道路上能出現一個像‘野孩子’樂隊這樣的代表,就像寧夏的民間音樂人蘇陽,不管是在大街小巷還是在公交車上,都能聽到他那摻雜著當地方言的本土音樂。我倆計劃將榆中地區老人們唱的傳統小調,改編成年輕人喜愛的形式,讓他們也能夠傳唱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將這種本土文化傳承下去。”《晚安蘭州》的詞曲作者高磊、韓龍說。
甘肅省音樂家協會主席畢忠義表示,近兩年來,以《蘭州牛肉面》為代表的蘭州民間音樂又重新為本土的民間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在2011年9月,蘭州舉行了“首屆蘭州城市民謠音樂節”。這些歌曲和活動的出現,都充分地展示出蘭州的民間音樂正在蓄積能量,等待機會爆發。畢忠義鼓勵蘭州的民間音樂人要充滿自信,“在本土音樂創作形成氣候的前提下,音協會考慮盡最大可能的支持,比如聯系社區提供場地,同時會爭取多舉辦一些交流活動,以助推本土音樂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