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就我個人而言,在看到汪峰這張新專輯《生無所求》的宣傳文案時,不禁覺得過于沉重了。不過,有供給就代表有需求,那些可以想象的、無法想象的生存之艱難,生活之荒誕,汪峰十有八九都想到了,所以才會有了這樣一張滿滿當當、用了雙CD、26首歌來呈現他的感悟和訴求的專輯出現。生無所求,我們面對著面前這個瞬息萬變卻又無能為力的時代,也許真的能活著就是幸福了;可是,若還想求到一些很簡單的結果,便也滿足了,那么,當我們在聽汪峰《生無所求》時,我們在聽什么呢?
1. 求安慰
卑劣地想,只要我們看到還有人過得比我們差那么一些,生活稍微不如意一些,我們便還是會慶幸自身生存狀態的得過且過。《大橋上》揭開了公眾意識中的瘡疤,作為旁觀者,我們自是悲憤、惋惜,但也略感安慰甚至慶幸我們不是事發當事人;《雨天的回憶》,汪峰難忘的是“1989年的夏夜,還有1999年狂歡的人群”,痛苦的記憶和無心的狂歡總是令親身經歷的人切實難忘,并且時時想起都觸目驚心的。
比起這些在心靈上留下深深創傷的少數人,我們大多數應該能在這些人的身上找到一些些安慰。
2. 求良心
當一個人擁有越來越多的話語權和話語重量的時候,反而表達意見的勇氣和表達內容會打折扣,因為害怕,怕會失去面前的話語權,和通過這樣話語權所帶來的名利,汪峰反之。
《多么完美的生活》《恩賜之地》《抵押靈魂》這幾首歌,無不是汪峰在擁有了財富、權利、地位、話語權之后的反思與諷刺,在物質豐富和精神豐富之間,總難兩全,完美并不存在,所謂“恩賜”也不過是我們一降再降對生活、甚至是對生存要求之后的妥協結果。或者,汪峰欲要告訴我們的,是保有良心便不會被丟棄的生存希望吧。
3. 求真誠
李宗盛曾拋出過“聽眾是豬”的論點,認為音樂創作人喂給聽眾什么,他們的音樂審美就會長成什么樣子。若歌壇的食物鏈果真如此,那么汪峰和賈軼男、李愛等音樂人的聯手合作,顯然是希望能把有營養的音樂食物獻給樂迷們的。麻木的大環境生存狀態,卻沒有麻木了汪峰等人敏感的神經,從第一波曝光的《存在》,到專輯依然積極奔向前的《上千個黎明》《讓我們在一起》《有些事我們永遠無法左右》,都滲透進了創作者、歌者在生活中細膩的感知和真誠的表達。在一眾無痛感的橡皮人世俗環境中,掏心窩子跟你表達出的音樂當然亮眼。
4. 求希望
而我們各種層面上的需求、要求和欲求,都是源自我們不滿足的內心,有需求就注定了還有盼望、還有希冀。之所以汪峰大無畏地創作出《生無所求》這樣一張專輯,顯然是在美好地希望著我們所面對的將來,而未來,會好嗎?我們生活的世界,會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