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令全球華人音樂界最為矚目的第21屆臺灣金曲獎剛公布提名,華語金曲獎總策劃/國際華語音樂聯(lián)盟秘書長游威發(fā)表的《從臺灣金曲獎提名看華語金曲獎方向》引起了業(yè)界的重視。5月下旬,游威和華語金曲獎評委邱大立進行了一個專業(yè)的對話,繼續(xù)探討相關問題。
游威:你對這次臺灣金曲獎的提名特點如何分析?
邱大立:2009年的臺灣樂壇,女歌手的表現(xiàn)非常搶眼。在幾個主要大獎上,最佳年度歌曲,入圍的5首中,女將占了4席;最佳國語專輯,男歌手全部出局;最佳臺語專輯,女歌手3席;最佳作曲人,女歌手3席半;范曉萱領軍的100%樂團,則殺入最佳樂團獎的競爭隊伍中;在演奏類最佳專輯制作人中,李欣蕓、彭郁雯、黃韻玲占據(jù)2席半,看來臺灣女生真有種啊。最佳國語女歌手中,除了張懸,全是60后、70后資深唱將,尤其是黃小琥,20年前是最佳新人,現(xiàn)在再次入圍,實在是臺灣音樂20年發(fā)展的碩果見證。歌齡和黃小琥同樣有30年的另一位女唱將官靈芝,則入圍最佳客語歌手獎,一樣令人欣慰。市場大賣的專輯,基本大部分出局,證明臺灣金曲獎一貫只認好音樂的堅定準則。
游威:臺灣金曲獎的獎項細分足夠合理嗎?
邱大立:肯定還沒有達到極限,但他們的評審機制一定在不斷的深化與調(diào)整中,目前看來,臺灣金曲獎肯定是華人地區(qū)所有音樂獎中的NO.1了。他們設置最佳專輯制作人,也設置了最佳單曲制作人;語言組有最佳臺語、最佳客語和最佳原住民語,細分又有最佳臺語專輯、最佳客語專輯和最佳原住民語專輯、最佳臺語歌手(男歌手和女歌手)、最佳客語歌手和最佳原住民語歌手,實在讓人大開眼界,不得不佩服臺灣音樂界在挖掘保護各種傳統(tǒng)語言文化方面的努力與成果。請問誰聽說過,我們內(nèi)地的音樂獎有最佳四川話專輯、最佳湖南話專輯、最佳廣東話專輯、最佳上海話歌手、最佳東北話歌手、最佳云南話歌手獎呢?
游威:臺灣金曲獎是否在評選上有在小眾和流行之間搖擺的問題?
邱大立:我不這么看,我覺得對于我們內(nèi)地做音樂失敗到極點的業(yè)內(nèi)人士來說,我們做出來的東西既不流行,也不小眾,什么都不是,充其量只是一些近乎‘自摸’的東西。我在回答這篇問卷的時候,一直在聽林良樂1986年林良樂的專輯《冷井情深》。當年,這張專輯絕對夠流行吧,對于70后的青春記憶來說,林良樂是比高勝美、韓寶儀更早的大流行,當我們內(nèi)地的天后王菲當年在翻唱鄧麗君,那英在copy齊豫時,林良樂這位偶像卻在自己的音樂里很自然的融入了城市藍調(diào)和爵士的元素。在今天看來,這樣的音樂算流行還是小眾呢?臺灣金曲獎設立的時候,林良樂基本已快要退出樂壇了。在總結了十多年的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后,臺灣金曲獎逐漸摸索出了鑒定一張優(yōu)秀專輯的原則,就是:要有性格,也要有規(guī)格。一種真正能打動人心的音樂絕對不會只為一小撮人而創(chuàng)作,只要盡情表達出了自己的夙愿,它就可以既屬于一部分人,也可以屬于一大群人。臺灣金曲獎每年的評選,都可以在一個很大眾化的獎項中看到一些小眾的名字,這證明了一種包容,也體現(xiàn)了一種態(tài)度。這并非搖擺的問題。
游威:你覺得臺灣金曲獎是獨立音樂的搖籃嗎?
邱大立:不,我反倒覺得獨立音樂才是臺灣金曲獎的搖籃。首先,我們得重新梳理‘獨立音樂’的定義:不是只有搖滾樂隊做的才是獨立音樂,一個人也可以做獨立音樂,只要有獨立思考、創(chuàng)造與表達的,都應該計入獨立音樂。紀宏仁不是獨立音樂嗎?黃舒駿不是獨立音樂嗎?張洪量不是獨立音樂嗎?林強不是獨立音樂嗎?林生祥不是獨立音樂嗎?對于號稱要百花齊放最后卻百嘴同聲的華語樂壇來說,撐起臺灣音樂半邊天的滾石唱片難道不是獨立音樂嗎?臺灣音樂在八十年代初就經(jīng)歷了長期辛勤的探索與實驗,以滾石唱片為例,無數(shù)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音樂人為潘越云創(chuàng)造了一張張最特立獨行也最難忘的專輯,從1982年的《天天天藍》到1987年的《紗的吻》,而在那段最激動人心的歲月里,臺灣樂壇沒有設立任何音樂獎項。音樂人、歌手、制作人、唱片公司把自己全部最富光彩的創(chuàng)作力和熱情全部澆注在一張張唱片中,全部憑的是自覺性,憑的只是一股最純粹的沖動。正是這股最原始的沖動,才穩(wěn)健的一直推動臺灣音樂從一個嬰兒走到了成人。沒有獎杯和獎金的刺激,八十年代的臺灣音樂在沒有功利色彩的土壤中,終于茁壯的成長到九十年代,鑒于這段最寶貴的記憶與經(jīng)驗,也為了鼓勵與肯定更多最有才華和獨立思考權的音樂人,臺灣金曲獎才應運而生。這時候,獨立音樂的種子已經(jīng)均勻的散播在了各種類型的音樂土壤中。在今天臺灣金曲獎的每一個獎杯上,其實都清晰的記刻著獨立音樂漫長的思考過程。
游威:作為華語金曲獎評委,對比臺灣金曲獎的優(yōu)點和不足,華語金曲獎需要承擔什么任務?可以如何完善?
邱大立:眾所周知,臺灣金曲獎只針對臺灣地區(qū)出版的專輯,這樣的優(yōu)勢是,可以集中最專業(yè)的資深評委,對臺灣樂壇一年各種類型的音樂進行集中的檢閱,定格臺灣音樂史最明亮的一刻,不過有一個遺憾是,香港音樂和內(nèi)地音樂被封鎖在外。這樣的結果是,臺灣樂迷聽到的永遠是臺灣的音樂,對臺灣以外的音樂很難接觸到。華語金曲獎的總部大本營在廣州,這是一個輻射性的城市,它面向內(nèi)地,也比鄰香港,還可以眺望臺灣,所以華語金曲獎借助獨特地理位置的心理優(yōu)勢,一開始定位就是放眼全球的華人音樂,我們不能因為內(nèi)地的音樂落后就放棄對它的督促,我們不能因為香港今天的音樂衰退了就對它另眼相看,我們也不能因為臺灣音樂一直處于領先就來者不拒。地區(qū)、語言、政治立場都不能成為我們戴有色眼鏡的理由。今天的華語金曲獎盡管比內(nèi)地很多所謂的音樂獎有很大的本質(zhì)區(qū)分,但還應該在獎項設置上借鑒臺灣金曲獎的經(jīng)驗,比如分類上有演唱類和演奏類。一張大放異彩的唱片,除了歌手,還有無數(shù)的音樂人在襯托他(她),我們總不能把華語金曲獎最后變成了華語歌星獎吧?
游威:你對于即將開始的本屆華語金曲獎有什么寄望?
邱大立:其實無論是臺灣金曲獎還是華語金曲獎,每一屆的報名、入圍、競爭和獲獎,都是從一年的1月1日開始,到12月31日結束的。真正的獎,其實早在我們每年隆重的頒獎禮舉行之前就已經(jīng)名花有主了,只不過,事實與現(xiàn)實有時重合,有時錯離。一個真正熱愛音樂的樂迷知道,每一個獎究竟屬于誰。于是,當一位音樂人眾望所歸的捧著屬于他(她)的獎杯時,我們心里的石頭終于落了地。而當另一位理應勝出的音樂人卻得不到專家組的認可時,作為一個有良知的評委,你沒有理由不心事重重。
對本屆乃至以后華語金曲獎的寄望就是,通過評委們盡可能專業(yè)認真的態(tài)度,把更完整的華語樂壇全貌展示給樂迷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