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探討白雪石藝術成就,本該開門見山談白雪石,何必兜一個大圈子,涉及許多人和事和白雪石并無直接關系。但是我想要認識白雪石還是離不開他的生存的環境,而且借此機會梳理一下百年山水畫的演變,不會全無意義。
中國繪畫從古以來逐漸形成山水、花鳥、人物三種表現形式,不同于西方的風景、靜物、人體,一向有自己獨特的要求和審美追求。但是到了近百年來,由于西方藝術思潮不斷襲來,直接影響了中國繪畫的發展。一百年前,在山水畫領域,占統治地位的是“四王”派山水(指明末清初的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代表的畫派。四王派山水崇尚臨摹,講究古法古意,在山水畫領域備受推崇,臨、摹、仿、擬古人,技法功底都很深厚,崇拜元四家。他們看重筆墨,大多以古人丘壑搬前挪后,構成一種元人已達到的理想境界,表現平靜安閑的情感狀態,體現所謂“士”氣與“書卷氣”卻很少觀摩自然,描寫具體感受,因此缺少創意。和時代的演變,社會生活的變化很脫節,而百年中國『E是社會發生急驟變化的時期,這種標榜“四王”派的山水能不能繼續傳承下去,成為普遍關注的焦點。由于對待“四王”派山水的截然不同的態度,于是形成兩大派別,一是維護“四王”派山水繼續傳承下去,認為“四王”派山水是人造自來山水,非革“四王”的命不可,對中國山水畫實行改革創新。至于如何改革創新,意見并不一致。一種偏再引進西法,將西法融人傳統山水畫對山水畫從審美觀念和技法上進行徹底改造;另一種則效仿當年石濤和四王相對立,站在石濤一邊反對“四王”派。以石濤《麗語錄》為行動指南,以“筆墨當隨時代”、“搜盡奇峰打草稿”為白己追求的目標,用弘揚石濤精神走出新路。經過了一百年的時間,大家已經做過許多實踐,各家各派各自側重,只好將有代表性的畫家做些介紹。屬于維護山水畫正宗的倒家,包就是平常刊慣稱呼為傳統派畫家,在全國有相當數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如上海的陸恢、馮超然、顧麟士、賀天健,北京的姜筠、林琴南、蕭俊賢、蕭謙中、祁昆、秦仲文、吳鏡汀,廣東的盧振寰,臺灣的溥心畬和汀兆申等。這些畫家的山水畫有的是直接繼承“四工”派的傳統,有的從五代、兩宋山水畫找出路,他們畫的山水畫都是有水平的,而且也影響了后代,對中國山水畫的傳承做出了貢獻。
屬于改革創新派.最早的上海有吳慶云。曾到過日本,山水畫運用西畫法,用水漬紙,以施筆墨。黃賓虹以為他的畫“凄迷似云問派,而筆道遒勁之氣泯焉”。在他的畫里還能找到運用西方透視法的痕跡.感覺的真實性增強,曾獲好評。
廣東的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他們吸收日本畫的技法,強調畫真山水、能呼出具體地域名稱的山水,如《鼎湖飛瀑》、《花橋煙雨》,推崇畫學不是一件死物,強調改變山水畫面貌。
在西學蓬勃興起之時,寫生繪畫成為時尚特別是學國畫者普遍實行對景寫生。寫生成為近百年畫家改良創新的‘大法寶。其實寫生并非西畫的專用技法。中國古代一直重視和提侶寫生,荊浩、王履、石濤等都有專門的著作講寫生、提倡寫生確實對克服閉門造車的繪畫有好處。至于如何去寫生,各家各派的主張是不一致的。中西畫的寫生觀念也有很大不同。最早受到寫生時尚影響的中國畫家是胡佩衡。他看到西畫的寫生和中國畫臨摹的對立,于是首倡“古法寫生”企圖將中學與西學的矛盾,將古法與西畫的寫生統一起來,并日做過相當實踐。效果并不理想,因為新內容與舊形式之間并不容易統一起來。新文化運動蓬勃興起之后,藝術社會學觀點影響到藝術觀的變化。古代文人對山水畫一向追求超脫現實將自然與社會盡量分開。藝術社會學提倡的藝術八世觀點是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生活拉近,甚至要求統一在一起。當藝術走向十字街頭的呼聲興起的時候,最早接受這種觀點的是趙望云,他熱衷的農村寫生,對他山水畫觀念的形成起了直接作用。他主張山水畫里面要看到人的活動。這是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山水畫寄情山水觀念,而將社會生活與大自然統一起來。強調人要改造變革社會同時要改造大自然。將山水畫與時代拉近,于是在山水畫領域出現許多_開拓性表現。諸如通過山水畫反映祖國建設,表現人改造自然的雄心壯志和、業績,給自然添加了許多社會生活的內容。這種探索當然不止趙望云一人,李碩卿的《移山填谷》,錢松函的《常熟田》、《紅巖》,謝瑞階的《三門峽地質勘探》,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這方面探索的高潮。
山水畫改革創新派還有傅抱石和李可染。
傅抱石從研究石濤入手,著有《石濤上人年譜》。他的山水畫一是將我國西南地區名山大川得到的感受入畫,二是創造了“抱石皴”突破山水畫傳統技法。但又是從傳統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極具表現力的獨特筆墨語言.推動了山水畫現代化的進程。李可染山水畫是從行萬里路,實行對景寫生,將寫真實融入西畫光影造型技法,又擺脫西畫照相式的寫生觀念束縛。根據對象的形質特征,創造了新的筆墨語言。在寫實的基礎上凝煉、概括、提升而成獨辟蹊徑的新山水畫。
介于傳統派和改革創新派之間的還有黃賓虹和張大千。黃賓虹是對中國山水畫從古到今研究探索最多的一位畫家。由他架起了一座由古典山水畫到現代山水畫的一座橋梁。他的理想是改變山水畫的審美趣味,力戒輕薄枯燥,改一切皆白為黑密厚重,形成渾厚華滋的風格,他認為:“法古而出之以新奇;新奇云者,所謂狂怪近理、理在真山水中得之。”于是他行萬里路,九上黃山,四上岱岳,專門觀察夜山和晨昏景色,在真山水中找出理。再加上對傳統筆墨的研究總結,概括成五筆七墨,創造出他獨特的表現語言,成為嶄新的山水畫派。
張大千是從臨摹古畫人手,十分推祟石濤山水技法功底深厚,對傳統畫家了如指掌。因此他變化出新,使用潑彩技法就不同一般,經過消化吸收再畫黃山、峨眉山、長江萬里、廬山、阿里山,都獨具風貌、自成一格。他的山水畫影響了不少人,他的學生何海霞、粱樹年都是有突出成就的山水畫家。
白雪石,雖然有在中國畫學研究會學畫的基礎,但正是在他的老師梁樹年指導下走進中國山水畫之之門。白雪石擅長總結吸收前人一切實踐經驗。在他的畫里能夠找到百年來前人已經做過的事情。例如:寫生、畫真山真水,臨摹前人技法,從生活出發、行萬里路,都有所體現。但在實踐過程中,他在做每一點上又和多數人共同做的小一樣,因此在他的畫里又有許多前人沒有的東西,促成他獨特的個人風格。
第一,白雪石同樣從臨摹開始,進入傳統山水畫理念。存他掌握了深厚的傳統功力之后,他出色地將“古漢語”轉變為“現代漢語”他以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來表現他可摭取的題材。
第二,他從生活出發,行萬里路,但他的作品絕對沒有和“寫實”照相聯在一起。他做過不少寫生,他的寫生不以表面的具象為滿足,而是經過融化、提煉、概括,按照自己的美學理想,加工創造的藝術形象。以他畫漓江為例,他畫的漓江給你的感受是非常真實的漓江寫照,然而你如果真的走一遭漓江,從桂林出發到陽朔,沒有哪一景點和他畫面上的漓江一模一樣。因為他畫的是理想化的漓江,處處都有漓江的特點,處處又不是漓江照片的翻版。
第三,他是大自然美的擁有者和創造者。千變萬化的大自然,經常讓我們感到美不勝收,但是能夠敏銳地抓住自然美,把這種映入眼瞼的美呈現在畫面上就是個難題,但是白雪石努力做到了。他創造的清新、秀美、寧靜的意境,就可以看到他的審美追求。山水畫沒有一定的境界,就體現不山山水畫的藝術效果。有了境界也就有了韻味,氣韻生動就在畫中生成了。自古以來山水畫講究六要.即氣、韻、思、景、筆、墨,這六個方面缺一不可.六要始終要靠氣韻表現出來。
第四,他是山水畫從古典向現代轉型的又一位成功者。藝術的成功最終還在于和現代欣賞者精神需求產生共鳴。沒有這一條談不到藝術的現代化。現代化絕不是西方化,而是滿足現代人的精神需求,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要。藝術是給人欣賞的,欣賞者能夠喜聞樂見是藝術達到成功的重要條件,沒有人喜聞樂見的東西,不管個人估價有多高,仍然是沒有效益的。藝術應該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沒人欣賞就什么效益也沒有,白雪石的山水畫能夠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要和精神需求。
現代社會是工業化大發展時劃,工業化城市給人帶來生存環境的惡化,都市喧囂、噪音、粉塵,加上生態環境的破壞、沙塵暴的大氣、水環境的污染,使現代人生活在極為惡劣的環境中,每一位神智健康的人,絕不希望藝術家再現這樣惡劣的生態環境供你欣賞,如果有人再現也是為了集中暴露,為了警世和醒世。因此有見識的藝術家必須從相反的方面找出路。白雪石山水畫里的清新、秀美、寧靜,恰恰是為人的精神層面創造的綠洲。他畫的清清的流水、青綠的著色,無不給人帶來極大的精神享受。和現實的真實相對照似乎是理想的,不是現實的,但是這種理想正是現實的真止需要,而不是現實的再現,是現實折射出的理想境界。這樣追求美的理想,絕不是粉飾現實,而是營造出與現實相反的理想.正如古人畫極多變的圖畫,呈現理想的人間仙境,現實并不存在,讓人去向往。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在對照之下促進現實人改造現實的欲望。藝術的存在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白雪石山水畫沒有太多的深沉、苦澀、荒涼、孤寂,而有的是更多的平易近人,這正足他做為當代山水畫家深受觀眾喜愛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