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苗子,廣東中山人,生于一九一三年,著名漫畫家、美術史家、美術評論家、書法家、作家。
早年就讀于香港中華中學,八歲學書,師從鄧爾雅先生。在香港時就向報刊投稿所創作的漫畫作品。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到上海,先后在《大眾畫報》、《小說》半月刊做編輯,繼續從事漫畫創作。三十年代中期至四十年代中期,在上海、重慶等地參加抗日文化活動。
解放后,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八十年代后曾擔任過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文聯委員,第五、六、七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
其書法作品曾在日本、英國、德國、韓國、澳大利亞以及我國臺灣、香港和內地展出,并為大英博物館收藏。
著作有散文《貨郎集》、《敬惜字紙》、《無夢庵流水帳》、《青燈瑣記》、《風雨落花》等,詩集有《牛油集》、《三家詩》等,美術論著有《吳道子事輯》、《八大山人傳》、《畫壇師友錄》、《藝林一枝》等,書畫集有《黃苗子書法選》、《中國書法精品選—黃苗子》、《苗子雜書》等。
?
先生之風——我眼中的黃苗子先生
文/ 何先球
?
這兩年,我有幸能夠為黃苗子先生做一些雜事,耳濡目染先生對待藝術與生活的風范,無不給予我特別的啟示與感動。
第一次見到先生是在2007年10月的一個上午,由我的老師唐薇教授引見,在北京工人體育場附近先生的住所。
還沒進門,客廳里傳就傳來一位帶著濃重廣東口音的老人聲音:“你們來了,好……好……”卻沒有看見先生的身影,待換鞋進到屋里,才見到先生坐在碩大的沙發里,瘦小的身材,灰白的頭發,紅暈的面容,笑瞇瞇的一邊聽著唐老師對我的介紹,一邊招乎我與他坐在同一個沙發上。
那時先生身體已經不好,脖子左側伸出一段纏著紗布的管子,那是為做透析用的。先生每隔一天就要透析一次,疾病的折磨可以想象,但紅潤慈祥的笑臉與話語間散發出來的豁達與活躍,使我非常詫異于先生已是一個近百歲的耄耋老人。先生給我的感覺思維清晰,言談幽默風趣。這種感受隨著與先生近一步的接觸益發強烈。
先生的日常生活非常規律。
遇到天氣暖和,每天早飯后會在樓下的小花園里閱讀一小時左右的《參考消息》,然后開始一天的工作。每晚會準時收看《海峽兩岸》節目,看完才上床睡覺。
先生的飲食非常簡樸,每次餐桌上出現的以黃瓜條、小籠包、涼絆面、方便面之類的就便食物為多。先生吃飯時總是吃的認真、有味,能夠讓旁邊的人感覺到飯菜的香味。掉在餐桌上的半根面條也要撿起來送進嘴里,還要邊撿邊幽默地說:“別跑、別跑。”每次餐畢,先生都會向大家說一聲:“好啦!吃得很好!”然后開始自己的工作,或者去睡午覺。
在家里先生的衣著非常隨便,有一件襯衫已是要護工縫補了多次,自己穿的一雙拖鞋也破了一個洞;先生每次用的餐巾紙都要撕成兩半,留下一半放在右邊的口袋里下一次使用,但往往又會忘了,所以,保姆每次泡衣服時都會從先生的口袋里取出一大把的餐巾紙。
然而,生活本身常常需要面對很多的不自在與不順心的事情。在匆匆而過的時間面前,有些事又算得了什么呢?先生既能把自己當回事,又能把自己不當回事,這需要大本事,也是先生的大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