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川 (1910-2000)原名胡以撰,1910年生,福建永定人。著名版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1925年從印尼回國入廈門集美學校,從張書旗學畫,1929年入杭州國立藝專,師從潘天壽學國畫,從法國教授克羅多學素描、油畫、從吳大羽學水彩。參加改組后的杭州“一八藝社”。1930年夏,響應魯迅先生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開始木刻創作。參加左翼“美聯”,同年加入共青團后轉為共產黨。1937年赴延安,任延安魯藝教員,組織“魯藝木刻工作團”任團長,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新中國成立,開始油畫創作。與徐悲鴻組建中央美術學院,任黨組書記、教授。創建廣州美術學院,任院長。曾為“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美術評委。1984年文化部等在北京舉行“胡一川從事革命美術五十五周年紀念會”。在全國十多個城市舉行個展。獲“版畫貢獻金獎”,獲廣東省魯迅文藝獎。出版《胡一川油畫風景選》、《胡一川畫集》、《美術學報--胡一川藝術研究專刊》。
胡一川的藝術,平直無華,質樸摯誠,畫如其人,胸懷坦蕩。無論版畫或油畫,又無論人物或風景,其風格是單純、渾厚、粗獷、很有魄力。他在五十年代創作了《開鐐》,在六十年代創作了《前夜》,在七十年代創作了《挖地道》,這些革命歷史畫,都以質樸的語言刻畫了堅定的革命者的形象。《開鐐》之所以動情,是畫家對題材內容含情深,所以性情真。這種藝術的品質偏重感情的體驗與刻劃,它有質樸的特點。我雖然常常贊賞繪畫的形式美和工藝、技術美感,但是在“質”和“文”之間,我覺得質樸的品質更可貴 ,質樸意味著摯誠,而在藝術上帶有本質的意義。以《開鐐》中的人物刻劃為例,只有畫家深入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畫家“深入角色”(這正是胡一川切身經歷過的牢獄生活)以后,才能在規定的情境中涌現出“開鐐”獲得解放的思想情緒,從而進一步獲得刻劃人物所需要的技巧。固然說,文質彬彬者上乘,但“文”和“質”并不是平行的,“質”處于領先的地位。
胡一川的油畫風景,達到了文質相稱,它的特色是構思精練,主題鮮明,構圖簡潔,筆意酣暢,油畫的色彩語言相當豐富。這些特點,在五十年代初已有所體現,現在則更加鮮明。(艾中信:胡一川和他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