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華千秋頌(壁畫)(局部)集體創作???
中華世紀壇的浮雕壁畫自1999年1月1日開始構思、創作和制作,歷經兩年,于今年1月1日與觀眾見面,共同迎接21世紀的到來。
在這樣一個新舊世紀交替時期里創作的中華世紀壇壁畫,其藝術成就既代表了20世紀中國壁畫發展的成果,也從某些角度預示了21世紀中國美術的發展方向。中華世紀壇壁畫的主要設計者、創作組組長袁運甫先生就這兩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中華世紀壇的中央大廳由壁畫、金柱和星相圖3部分構成。它是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很多老師參加完成的一項大型藝術工程。因其既是壁畫,又是與整體環境一起設計的多項綜合設計任務,所以涉及面相當廣泛。
壁畫《中華千秋頌》,長117.6米,高5米,總面積達588平方米,像一幅立體的歷史畫卷,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其具體內容分為:先秦的理性精神,秦漢唐的包容氣概,宋元明清的公忠氣節,以及近現代的救亡與啟蒙和中華民族的獨立與中興。壁畫以簡潔、凝重的藝術語言講述了上述階段的風貌及其特點。所涉及的事件、人物、景物、器物頗具匠心地融合在一起,氣勢雄偉,場面壯觀,體現了當代的中國氣派。
整幅壁畫的268個大小人物中,有名有姓、有重大貢獻的就有62位,采用3米以上的米黃色石材制成高浮雕,背景部分顏色略亮,因而更顯得形象突出、主題鮮明。壁畫中還有各個時代的器物、景物、書法、飾物,約計300余件石雕。它們充分反映了我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和輝煌成果。
如果說這幅壁畫是對中華民族歷史的回顧和展望,那么大廳中央的9根金柱似乎就寓示著一種升華,一種騰飛,是對祖國明天輝煌的祝福。9根金柱柱體外,由4.8萬張金箔貼就,呈現了“龍鳳呈祥、日月光華”的主題。
天頂被精心設計成2001年1月1日的“宇宙星相圖”。在天文、氣象學專家的協助下,圖中星象的密度和亮度嚴格地按照科學原理分布。5000多顆星星的亮度被分為5個等次,使遠近明暗各有不同,觀眾仿佛置身在遙遠的時空,物我兩忘。星相圖的設計寓意著中國歷史是整個宇宙空間的一部分,是在整個宇宙中發展延伸的。
袁運甫認為:21世紀是一個多元的、綜合的時代,是一個創造性、綜合性更強,對藝術品質要求更高的時代。處在這樣的時代,中國美術應當如何發展,怎樣走出一條新路應該從一個更大的視野來思考,而不只是藝術技巧、藝術風格的單方面研究。但伴隨人類文明的向前推進,材料、技術的發展、新的宏觀與微觀世界的開拓與展現,也必然促進藝術方面新的認識與表現。人們對審美要求的提高和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的交往增多,都會給中國美術帶來新的啟示,因此藝術發展的格局必然會有更新,藝術的博大和邊緣性將會得到有力的支撐。中華世紀壇壁畫及其空間的創作設計過程處處體現著這一思考,關注總體方面對各種藝術處理與表現的研究,企求獲取一種更開闊的藝術空間境界。
袁運甫說:“像中華世紀壇壁畫這種與建筑共存亡、具有一定永恒性的公共藝術,在表現歷史的時候首先需要一個很好的文學提綱,對人物怎么評價,人物的服飾,所用的道具都要經過考證。為此我們請教了很多歷史學家,包括北京大學人文考古學院院長李伯謙、故宮博物院的朱家氵晉、清華大學人文研究中心李學勤教授等,他們為世紀壇壁畫的創作提出過寶貴的意見,以便我們在不同的矛盾焦點中找出客觀的依據,使壁畫不僅要經得起當代的討論,還要經得起后世的考證……要達到這樣的藝術水準,單靠美術家是不能完成的,而必須將美術與歷史、美術與文學、美術與考古等多方面結合起來。這次壁畫的設計、制作到安裝都是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負責完成的。參加壁畫創作的藝術家有十數人,參加雕塑創作的有40多人,石工、鍛銅工的施工人員250多人,為我們的工作提供各方面建議和資料的專家和學者有60余人。我想,在21世紀,美術這一學科所涵蓋的內容將更為豐富。”
“談到美術的綜合性問題時,特別是從21世紀這個時空背景上來考慮,就更不能忽視藝術與科學之間的關系了。我們在設計天頂的星相圖時就運用了天文學的研究成果:5000多顆“星星”的照明是日本一家光導纖維公司制作的;壁畫的燈光配置也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體,為了讓燈光更好地襯托壁畫,我們特制了一塊5米長、5米高的樣板,用來研究運用燈光照射的角度、強度和色調,以調節壁畫的冷暖、凹凸、投影等的強弱關系,充分運用了光學原理。總之,科技發展為藝術提供了無限的創作手段和更廣闊的表現空間。”
“藝術與科學的綜合,還包括對材料的選擇。材料與客觀環境與建筑的合理結合,能增強藝術品的表現力。中華世紀壇壁畫反映的是中國歷史上的人物、事件,是紀念性浮雕,是永遠的銘刻。‘石出天然,望垂永久’,我們選用花崗巖,是取其永恒性,以及天然色的穩定和微妙的色相變化以使其長久不變。為了表現歷史的豐富多彩,有聲有色,我們選用了來自全國各地15種不同顏色的花崗巖,其中包括四川省的晚霞紅、奶油黃、黃沙石、灰石,山西省的馬青石,山東省的雪花白漢白玉,河北省的陶紅崗巖,安徽省的黑色花崗巖等。硬質材料是一個時代的發展成果。但是,在將來建筑會采用什么材料,還不可預知,所以,選用怎樣的材料與之配合,還有很大的研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