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國的雕塑從《地力》(The Force of the Earth)系列到《衣缽》(The Legacy Mantel)系列在視覺形態與媒材上都有一種質的飛躍,從硬質材料到石膏,從抽象到具象,隋建國似乎處在一種不停息的探索之中。但是他并不是一個形式主義者,盡管他在形式上呈現出多樣性的變化,他在本質上是一個具有哲學精神的藝術家。“人”是他一以貫之的主題。從“地力”系列到“衣缽”系列的演變是由人本的人、個體的人到文化的人的演變。
事實上,在這兩種“人”之間,都不呈現為具體的人。前者是把個體的本質力量融鑄在媒材上,再從石頭與鑄鐵的關系來象征人的存在,一種掙扎的生命狀態。可以說隋建國在這個時候是追求一種非生命形態的生命抽象。人的抽象在這兒有一種具體性,它反映了藝術家本人的生活體驗與生命體驗。《衣缽》系列應該是這種體驗的升華。它不再把生命作為抽象的存在來表現,而是追問存在的原因。形式主義的原則仍然體現在隋建國的精神中,他不是用傳統的手法來塑造形象,而是搬用現成品的概念,即搬用典型的文化符號來象征中國百年的文明史。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他是文化的產品,生存在具體的文化環境中,他的苦難與掙扎都是文化的印記。
“中山裝”是《衣缽》系列最典型的標志,在中國現代文明史上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但作為藝術家的隋建國首先是從藝術的經驗切入這個深刻的文化課題。米開朗基羅的《被縛的奴隸》是中國的美術學院常用的教學模型,隋建國從中領悟到西方文化的強勢,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構成了中國現代文明史的主流。隋建國在“奴隸”的身上罩上一件中國特有的中山裝,看似有些荒誕,然而合理性正是寓于這種荒誕之中。中山裝本來是外來的服飾,但已物化為中國現代文化的標志。但是,自辛亥革命以來的代表先進文明的中山裝在中國當代文化中還具有更深層的意義。尤其在經歷了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山裝似乎已進入了歷史的博物館,但它也是作為封閉、保守、僵化和文化專制的象征。這樣,“被縛的奴隸”本身已實現了意義的轉換,奴隸是被現代的傳統所束縛。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奴隸”之外,馬克思也被穿上了中山裝,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在中山裝籠罩下的馬克思主義已成為中國現代文明的一段歷史。事實上,中山裝本身已成為歷史,但這段歷史造就我們今天不可逃避的現實。也是隋建國所關注的人的歷史與現實的文化環境。
因此,隋建國的《衣缽》系列是一種歷史的思考,文明的反思,就象他把中山裝置于巨大的神龕一樣,他用這種中國人崇拜祖先的傳統方式讓我們正視自己的遺產,無論是曾經激勵過我們還是現在束縛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