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先生為當代中國畫壇巨擘,詩詞、書法、文章及學問亦頗負盛名。他對自己的評價是:癡于繪畫,能書;偶為辭章,頗抒己懷;好讀書史,略通古今之變(《范曾畫傳·題辭》)。他也頗受時賢的推崇。季羨林先生說:“我認識范曾有一個三步(不是部)曲:第一步認為他只是一個畫家,第二步認為他是國學家,第三步認為他是一個思想家。在這三個方面,他都有精湛深邃的造詣。謂予不信,請閱讀范曾的著作。”(《抱沖齋藝史叢談·莊子顯靈記序》)
“以詩為魂,以書為骨”,這是范曾繪畫的顯著特色,是他幾十年創作甘苦的體味與總結,也是他為中國畫提出的箴言。這里的“詩”,非直指古風近體,而是指詩的意蘊境界。范曾認為,舉凡中國先哲深睿高華之感悟,史家博雅浩瀚之文思,詩家沉雄逸邁之篇章,皆為中國畫源頭活水。加之畫家對宇宙人生,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以詩人之眼觀物,以詩人之舌言事,胸次既博大而格調又清新,其所創制,自非一般。(《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范曾·自序》)范曾生長于詩人世家,一直接受詩歌環境之熏陶培養,且有厚實的儒、釋、道等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因此其內心就蘊含著一份涵養深厚的詩魂,這份詩魂又氤氳在他的筆墨深處。
所謂“書”,可以寬泛地理解為“筆墨”。范曾指出,中國畫狀物言情,必依托于筆墨。筆墨之優劣則視畫家書法功力之深淺。古往今來,有筆雖遒健而未成大氣象者,此失魂落魄者也;如筆疲腕弱而企成大氣象者,則未之見,此魂無以附者也。中國筆墨為最具形式構成之特質、最具獨立審美價值之藝術語言,中國畫壇凡稱大家作手,無一不以筆墨彪炳于世。魂附骨存,骨依魂立,詩、書于中國畫之深刻影響于此可見。(《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范曾·自序》)
就中國畫的整體效果而言,范曾認為,中國畫的詩意不只是體現在整個畫面的意蘊風神中,同時也體現在每一筆的點劃流美之中。詩、書、畫在中國畫上高度統一所構成的氣氛,正是東方藝術最可自豪的特色。一個詩思滯塞的人,不會有靈動的情采;而一個用筆羸弱的人,畫面也必然缺少凜然的風骨。凜然的風骨和靈動的情采之最深的根源,在于畫家自身崇高的品德和博大的修養。(《范曾詩稿·自序》)
從一個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和知識分子的良知出發,范曾近年來力倡古典精神的回歸。物欲洶洶的商品經濟大潮,對中國藝術發展帶來很大沖擊,一切與傳統道德理想、價值判斷聯系在一起的社會審美旨趣均發生動搖,靈性漸失、精神無寄的現象日益嚴重。范曾認為,衡量藝術亙古不變的原則是好與壞,而不僅僅是新與舊。他全面思考了從老子、莊子以來的中國美學精神,《老子心解》、《莊子心解》等一系列文章就是思考的結果。《莊子顯靈記》則是他的全面的藝術主張和對全部文化藝術問題思考的結晶,是對“回歸古典”的藝術主張在理論上的構建。回歸古典,就是要從自己民族的文化中尋找那些生生不息的活力,增強自身的造血機能,使古老的文明發出新的光耀。惟其如此,中國有指望在新世紀高張文藝復興之大纛,使天下云集而影從,從上世紀人類藝術的諸多敗筆中匡正扶危,自辟蹊徑。大美不言。范曾指出,二千五百年前的老子看透了生命成熟的危機,提出“復歸于嬰”,其實人類遠古的純凈,確在宇宙的渾樸之中,在它和諧的大智慧之中,我們只有堅其內質,刻苦地掌握傳統,然后可能去發展傳統。
回歸古典還有更為深刻的內容,即人文關懷精神的回歸。這種人文關懷精神是對地球和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是著眼于追求全世界的和諧共生。這也是中國傳統的憂患意識在新的時代的發展和提升。同樣,它所要回歸的古典文化,也超越了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需要以一種恢宏的眼光、一種健全開放的文化心態,對人類所有文化精華的攝取與回歸。知識分子是責無旁貸的人文關懷精神的載體。范曾認為,這樣一種人文關懷精神恰恰是應該在當代藝術家中提倡的。藝術家往往得社會風氣之先,他們在和諧社會時代精神構建中可以發揮更多的作用。從根本上說,這也是藝術和當代社會、當代精神以及當代生存關系的體現。
范曾先生以畫名世,認真讀他的書、畫、詩、文,會感到他在各個方面成就都很大。范曾藝術其實是一個整體,一個具有鮮明中國藝術、東方藝術精神的整體。體現民族創造力和民族精神的中國書畫藝術的不斷提高,與中國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息息相關。范曾先生以自己40來年不懈的藝術追求、堅實的創作實踐、豐碩的創造成果以及多方面的卓越成就為世所矚目,不僅在中國書畫的發展上起著有力的推進作用,而且為中國文化的建設和積累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回歸與創造——范曾書畫作品展》,集中了范曾1999年以來創作的書畫精品,其中10幅捐獻給故宮博物院收藏。人們從這些作品中將會得到美的享受,并領略畫家在中國畫發展道路上一往直前的風采。“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白居易《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后》)我們期望范曾先生不斷有好詩問世,不斷有詩魂書骨的畫作出現,庶幾不辜負這偉大的時代,這充滿希望的社會,以及為美好的未來而奮斗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