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及生活,回歸自然
山水畫所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它不僅表現山川丘壑的自然之美,同時也表現畫家在領略、體驗、感悟自然過程中的靈性與心境。一個藝術家只有在多彩的生活中全身心地去感知、體察,才能做到有感而發,言之有物,從而不斷地發現美,創造美。
而回歸自然、“天人合一”、主客觀的高度和諧統一,則是到達各種不同的藝術境界的重要途徑。意境的追求是中國繪畫審美特性的高度體現,中國畫重寫意,不重寫實,強調“以情入畫”,意在筆先,畫家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從而直抒胸臆,表達其強烈的思想感情。也即所謂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新的時代,我們需要開拓新的生活領域,營造新的審美佳境。
在這方面,四位老藝術家都給我們做了表率,他們或“借古開今”或“以西補中”,不固守成法,注重寫生,突出反映新生活,開創了山水畫的新局面。比如,葉淺予提倡以中國畫的傳統文化為基礎的時代風格。他不顧年邁體弱,在83歲高齡之后,還發起組織“葉淺予師生藝術行路團”,舉行了3次深入生活的行路和藝術研討活動,促成了“葉淺予師生畫展”學術成果,身體力行地實踐藝術來自生活的道路。
李可染“為祖國河山立傳”的萬里壯行,以深沉微妙、渾厚潤澤的積墨語言并融合西畫關于具體時空感受的光影塑造法畫逆光、側光山水,作品雄勢縱橫,境界深邃,元氣淋漓,氣韻天成,體現了一種渾茫深厚、大氣磅礴的整體時代風貌。
黃胄在各民族的生活情景中,以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詩意作為關注對象,以充滿現場感的生動記錄和淋漓激越的藝術作品,鼓蕩了一個時代的審美經驗,深刻影響了一代美術工作者。
藝術評論家李松曾指出:生活、速寫、創作三位一體,是黃胄的一大藝術特色。黃胄強調要在生活中起草稿,在生活中練功,讓個人風格自然形成。他作品中表現出的豪邁、樂觀、英雄主義的審美特色,正是我們時代生活的真實反映。他的藝術思想和他的作品一樣,是留給后人的一筆巨大財富。
新中國美術奠基人之一的蔡若虹先生也強調“生活是第一位,指導深入生活的思想更應當是第一位”。他曾在一次報告中指出:“重新提倡寫生,就是請畫家們退出死胡同走上現實主義大道的第一步;其目的是讓畫家們接觸現實生活,同時養成具有表現實際物象的能力。近年來有些畫家這樣做了,山水畫家到名勝地區觀察了真山真水,花鳥畫家也觀察到了真花真鳥,人物畫家也進行了人體寫生;有些畫家制作了不少的寫生習作,有的畫家根據實際觀察的印象創作了一些作品;這種做法不但不是一件壞事,而且是繼承中國古代‘師造化’的優良傳統方面一件大大的好事。”
面對當前各種相互激蕩的思想文化,我認為我們應該把培養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美術創作應更多觀照現實生活、體現社會的核心價值取向。今天,我們深切緬懷四位為20世紀中國畫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藝術大師,并努力倡導他們所踐行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優秀傳統、“面向生活、表現生活”的創作理念以及勇于革新、勇于創造的實踐精神,就是為了更好地發揚中華文化,更好地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文化資源和藝術養分。
我相信在傳統與現代溝通,東方與西方交融中的當代中國山水畫,在未來的歲月中,一定會在世界藝術之林中煥發出更加絢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