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加展覽的藝術家陣容
在本次參展的畫家當中,囊括了絕大多數中國油畫屆重要的精英人物,參展藝術家囊括了中國油畫精英的老中青三代以及在近幾十年來對中國的油畫教育和油畫創作產生重要甚至于決定性影響的藝術家。包括吳冠中、靳尚誼、陳丹青、楊飛云、王沂東、劉小東等著名畫家。陣容之強大,是近幾十年來的油畫展中極為罕見的。
二、參加展覽的作品
本次展覽的參展作品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畫家的代表作品。這些代表作不僅是畫家個人的代表作,甚至于基本上包括了近30年來中國油畫屆的經典和代表作品。很多作品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標志和記憶。這些作品不僅記錄著屬于藝術史的輝煌,也記錄著屬于藝術家的輝煌。
三、作品的歷史價值
本次展覽的很多作品不僅具有頂尖的藝術價值,同時也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很多不同時代的作品都以獨特的時代視角記錄了獨特的時代氣息。可以說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從藝術家的視角所觀望的中國社會史,以藝術家的獨特視角所記錄的中國當代的三十年歷史。
四、注解“源”的精神
所謂尋“源”,主要是指尋傳承之源。認同傳承之“源”彰顯了一種文化態度,同時也折射出一種價值觀。因為當代社會對于傳統的漠視導致了包括藝術領域在內的傳統和相關價值的流失,因此尋“源”的提出其實就是在油畫領域對于傳統和相關現實價值的一種關注的呼吁。
五、注解“道”的精神
所謂問“道”,主要包含兩層意義。第一是問油畫語言之道,因為當代藝術對油畫語言的忽略是一種嚴重的錯誤,語言之美無論在哪個藝術領域都是藝術成立的最基本藝要素。忽略了表現語言和方式藝術就不成其為藝術。“道”的第二層意義主要是指藝術所指向和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真、善、美是一種永恒理想,它體現在人類精神追求的各個方面。在藝術方面也是不容忽略的,尤其是在價值混淆的當代。
六、“尋源問道”展的觀念價值
“尋源問道“是由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云先生提出并發起的展覽,在此之前,楊先生已經策劃了相關的若干個展覽,都是依照“尋源問道”的觀念為指導的。這個展覽的學術定位以及策劃相對比較成熟,它完整地提出了整套的支持該展覽的理論系統。應該說,在當代的中國油畫展中,大多展覽都是支持一次性的展覽觀念,作為支持一種理論系統的展覽觀念還是很少見的。
七、 “尋源問道”的理論價值
“尋源問道”的提出,不僅作為一次展覽的策劃主題,也是一次理論上的鮮明宣言。它昭示著對以“真善美”為核心的純粹繪畫藝術的價值認同和推廣。展覽前期,為此準備了展覽的籌備研討會,進行了深刻的理論探討。展覽籌備當中,文化部副部長、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先生以及著名理論家邵大箴先生以及其他幾位著名的理論家為展覽撰寫論文,論述這一認同的理論價值。
八、“尋源問道”的社會經濟效應
本次展覽所以它必將產生一定的良性社會效應。回望歷史,我們可以看見任何一次好的展覽都會產生極大的社會效應,這種效應波及和影響大眾審美、社會心理、價值判斷等諸多方面。以當代的社會的多元和寬容為背景,很多不良乃至病態的藝術現象也在繁衍滋長,某種意義上,這些病態腐朽的樣式幾乎成了“現代”的代碼。因此,社會和大眾文化的發展呼吁純正藝術成為主流藝術來引領人民的價值觀。“尋源問道”也正是順應這一歷史需求的產物。
本次展覽是近幾十年來難得的一次油畫精品匯聚。很多作品已經成為經典館藏作品。近一年以來,因為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以及某些不切實際的操作行為,藝術品市場也出現一定程度的低糜。本次展覽對于藝術市場來說有一定的影響和意義,會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價值判斷影響和激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