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了我國杰出繪畫大師徐悲鴻,在中國繪畫陷于僵化、萎靡的關頭,用其畢生精力投身于美術教育事業和中國繪畫的改良,其以非凡的畫藝和卓見的理論主張影響了整個二十世紀中國美術發展的方向。
二十世紀初,隨著統治中國幾千年的王朝制度在民主革命的呼聲中土崩瓦解,文學藝術也因缺少了漢唐時的赳赳之風和宋元時的靜謐之氣而受到批判,一場以“文藝振興”為主旨的革新運動在國內開展開來。繼胡適的文學革命之后,徐悲鴻發表了《中國畫改良論》,主張借鑒西方繪畫手法改良中國繪畫長期以來脫離現實,以臨摹代代相因的流弊。1919年,徐悲鴻帶著這一神圣使命赴法留學,學習西方繪畫和史論。回國后通過辦學、著文、演講、藝術創作、開辦展覽等活動,積極傳播、宣揚自己的改良主張。同時,劉海粟在上海,林風眠在杭州,以學校為基礎宣揚西方現代藝術精神。旨在為中國繪畫找出一條新的途徑,為中國現代美術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徐悲鴻的成就無疑是最突出的。
一、在立足中國傳統的基礎上,于中國繪畫中融入西方繪畫手法
中國繪畫的傳統派中,有恪守成法的守舊派和自中求變的創新派;改良派中也分全盤西化派和外借求新派,其中,傳統創新派的,如齊白石、陳師曾、黃賓虹等;改良創新派的,如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后來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所以,無論是在傳統中求發展,還是借助西方藝術改良傳統均不失為中國繪畫發展的正確途徑。只是在傳統中求變化,勢必造成創新的艱難和形式的單調;而僅強調外來元素的存在,忽視或淡漠了傳統元素的繼承,更是抓芝麻丟西瓜,得不償失。
令人無法回避的事實是,進入20世紀以來,東西方文化藝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和深廣,想完全排斥外來的影響是不可能的,也是沒必要的。接下來就是如何借鑒的問題,上海美專和杭州藝專主要是以西方現代藝術為摹本的,如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表現派等,應該說,當時的盲從是欠理智的。第一,西方繪畫從寫實到抽象有一個漫長和實踐的過程,當時即使在西方,現代藝術也并未取得公眾的認同而有待時間驗證的;第二,西方現代藝術影響的結果,在日本已得到印證,是不甚樂觀的;第三,西方現代藝術家,如馬蹄斯、畢加索等均有著扎實的寫實功底,是通過藝術的實踐走向抽象的。如僅把其形式介紹給國內仍處于“懵懵”期的青年一代,后果將不堪設想。它正如一匹野馬,沒有純熟的騎技是無法駕馭的。
徐悲鴻有著深厚的傳統素養,也清楚地知道傳統文化的價值。所以,在對待西方繪畫時,他是大膽深入,小心選擇的,即使在他力主素描為一切造型之基礎時,也并不否認中日傳統線描的重要性,對印象派在色彩上的巨大貢獻也極為推崇,他甚至在一篇文章中把西方畫壇的莫奈、塞尚比作中國詩壇的李白、杜甫。他在《中國畫改良》中闡述了自己對西方繪畫的態度:“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縱觀中西畫淵源可知,徐悲鴻宣揚西方寫實主義是從根本上而非形式上改良中國繪畫。中國繪畫自古以來是以寫“意”為主的,以臨摹入手,造型是熟摩而后精,故缺少創造;西畫是以寫“形”為主,以實物為摹本,變化豐富。中國繪畫的流弊正在于寫意有余而寫形不足,引入寫實手法是取有所需的;西方很早就對中國的老莊、道學、周易等先哲思想有很濃的興趣,實力取其不足之玄蓄,補其有余之實形。(但是,有人說西方現代藝術是受了中國寫意畫的影響,我認為是很牽強的。)徐悲鴻的創作是和他的藝術主張相一致的,如徐悲鴻所畫奔馬,既是完全意義上的寫意水墨的神,又是以西畫突出骨骼結構的手法寫形,其他如《愚公移山》、《九方皋》、《徯我后》、《山鬼》等,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歷史傳說、寓言和神話為題材的作品,雖采用寫實的手法,卻極具浪漫主義色彩。
二、倡導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礎,確立了美術基礎教學的基本框架
國內把西方素描應用于基礎訓練,是在“五四”運動前后。在此之前,中國的人物畫除了受佛教的影響,在魏晉南北朝出現一次高潮外,一直發展緩慢,中國畫家自古信奉的“師法造化”也似乎專指“大自然界”,而不包括人。中國傳統繪畫中,“意境”是畫家們致力追求的,并以此來評定畫品的高低。至于人,有的干脆連五官也沒有了,人與環境的比例大小也不是太嚴格,卻追求動作、姿態的天然、飄逸,哪怕只有一寸大小。這一點是傳統繪畫中的精華,是應該被繼承和發揚的。而傳統繪畫脫離現實中的“物”,造成畫家對現實生活的瞬間變化失去了敏感,以至不易走出前人的樊籬。所以,徐悲鴻在引進西方寫實主義繪畫時是堅定不移的,并把素描看成一切造型的基礎,作為學生的基礎課程學習,就是從根本上去除中國畫家脫離生活現實的陋習。初始,即遭到了不少傳統畫家的反對,他們認為不從西方素描而從傳統繪畫中的白描入手,同樣可以達到寫生的目的。這其實是誤會了素描的含義,素者,單色或少色;描者,摹寫,描繪,是一種忽視“物”的色彩和環境而描繪“物”形的練習,它以訓練習畫者的眼、手、心的和諧,和對“物”形體的敏感度為目的。嚴格的說,素描練習是要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它主要以鉛筆或碳筆為工具,同時也可用鋼筆、色粉筆、蠟筆、墨或單色顏料完成,這和白描并無本質上的沖突。徐悲鴻也曾明確表示藝術家并非要全由素描入手,但從素描入手無疑是最有效的。他還把自己多年來習畫的心得總結出來應用于教學,和同行們一起建立了一套以繪畫為基礎的,包括國、油、版、雕、實用和史論等在內的教學體系,今天的藝術院校仍以此為基本框架。他所總結的繪畫《新七法》和素描基本法則“寧方毋圓,寧拙毋巧,寧臟毋潔”,在今天仍具廣泛的現實意義。他還主張學生們深入生活,實地寫生創作,開辟了中國現實主義繪畫之風。
三、促進東西方藝術的交流,讓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國繪畫,認識中國畫家
中西方美術的交流自漢代佛教的傳入開始,只是這種交流幾乎是單向的,即希臘的雕刻和描繪藝術通過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的人物畫和石窟、寺廟及墓葬藝術具有深刻影響。此后的交流則僅限于西方傳教士的活動,如利瑪竇、郎士寧、王志誠等,但他們的西洋畫法似乎對有著深厚淵源的中國繪畫并無明顯影響,卻又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