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不僅是現代繪畫大師,也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開拓者,是杰出的教育家,是一位頗具慧眼的“伯樂”。他在幾十年的藝術創作和美術教學生涯中,為中國現代繪畫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徐悲鴻(1895-1953)出生于江蘇宜興,原名壽康。四歲即入家塾讀書,六歲時悄悄暗自學畫,七歲學習書法,九歲已讀完“四書五經”,開始正式隨父習畫,十歲便可當父親的助手了。其父徐達章是當地著名畫師,擅畫山水、人物及寫意花卉,農忙時兼做農活,性情淡泊剛正。在父親的教導下徐悲鴻自幼培養起勤勞、純樸、正直的品格。
十三歲遇大荒之年,徐悲鴻隨父親奔走江湖,鬻字賣畫為生。十七歲時他已是宜興知名畫家,同年他父親得了重病,養家重擔落在他一人肩上,為負擔負債累累的八口之家,徐悲鴻擔任了彭城中學、女子學校、宜興女子師范三校的美術教師。貧苦的生活錘煉了他矢志不渝的性格及手不釋筆的勤奮精神。為后來的藝術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九歲父親病逝后,徐悲鴻赴上海謀生,身陷困境,后在友人幫助下借“暇余總會”一隅刻苦習畫。1916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學,半工半讀,攻讀法文,課余苦修素描,其間他畫了一幅馬,深得審美書館館長高劍父及其弟高奇峰的贊賞,并以資相助得以安讀。后得識康有為、王國維等著名學者,有機會觀摩康有為所藏碑帖及金石書畫。1917年徐悲鴻東渡日本,在東京邊學日語邊考察日本繪畫藝術,并奔走于各博物館及各收藏家之間,觀摩藏畫,同時購買了大量的書畫,歷時半年。
回國后,他以充滿生機和新意的畫作嶄露頭角,應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由蔡元培推薦赴法公費留學。1920年春徐悲鴻考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入弗拉芒格畫室學習繪畫,同時他又求教于著名大畫家達仰·布弗萊,深得其教,受益匪淺。在歐洲求學的8年中,他還先后去了德國就學于大畫家康普,又赴比利時布魯塞爾臨畫,并游學于瑞士、意大利、英國,廣泛吸取了西方藝術精華。此期間他的創作日臻成熟,他喜愛畫馬,常去馬場寫生,去動物園畫獅虎,速寫稿達上千幅,并以優異成績通過解剖學課程。從1923年開始他進入法國國家沙龍美展,至1927年他選送9幅作品全數入選,以獨特的東方風格亨譽法國畫壇。
1927年年底,胸懷振興中國繪畫之志,徐悲鴻回到祖國創建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任系主任,同時兼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自此開始了致力于中國美術教育為培養中國美術人才而嘔心瀝血的生涯。
1929年徐悲鴻北遷,擔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并力排眾議聘齊白石為該院教授,以推動中國畫的革新。
1933年為宏揚中國藝術,徐悲鴻應邀再度赴法國、比利時、意大利、德國、蘇聯舉辦畫展,此次赴歐洲五國七次畫展,均獲盛譽,為提高中國藝術的國際地位做出巨大貢獻。抗戰爆發,徐悲鴻歸國投身抗日救亡文化運動,其間創作大量具有強烈時代感和反映人民疾苦的畫作。1938年徐悲鴻赴南洋舉辦畫展,將收入全數捐給祖國難民。1940年赴印度國際大學講學。
1942年徐悲鴻重返已遷至重慶的中央大學執教,并準備籌建中國美術學院。
1946年徐悲鴻赴北平就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他聘請了諸多優秀藝術家任教,建立了完整的教學體系。并加入了北平美術工作者協會擔任名譽會長。在激烈的國畫論戰中,他力主現實主義,發表了“新國畫建立之步聚”,抨擊腐朽保守勢力,提倡直接師法造化,要求學生以表現人民生活為己任,不以抄襲古人為自足,他注重素描,強調:“研究繪畫者之第一出工夫即為素描,素描是吾人的基本學問,也為繪畫者表現唯一之法門……”因此他在教學中規定國畫系學生要進行兩年素描的嚴格訓練,并且還要掌握各種動物、花卉、樹木等等,做到對人物、風景、動物、建筑均不束手。
他曾說;“古法之結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之可采入者融之。”因此,他極力提倡科學運用西方繪畫的虛實及妙麗的明暗渲染來豐富中國畫在體積和空間上的表現力。他的這一理論及實踐使中國畫得到了質的升華。他以杰出的教育思想,精深的藝術理論影響和培育了諸多卓有成就的藝術家,如吳作人、艾中信、韋啟美、李天祥、靳尚誼等人。他建立的美術教育體系,在中國持續了半個多世紀至今仍頗具影響。
徐悲鴻不但善于培養人才而且善于發現人才,對于需要幫助的人無私鼎力相助。20世紀20年代末,他結識了齊白石,對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大為贊賞,稱齊白石是:“妙造自然,渾然天成。”當時美術界有些人歧視貶抑齊白石,在一次畫展上,齊白石作品受到冷落,被擠在一個角落里。徐悲鴻來到展廳,看到齊白石的立軸《蝦趣》大為驚訝,畫上的蝦體若透明,形態逼真,如同在水中游動。然而此畫標價僅8元。徐悲鴻當即找來展廳負責人,將齊白石的這幅立軸放在展廳正中,與自己的《奔馬》并列,并親自將標價8元改為80元。而自己的那幅《奔馬》則為70元。還在齊白石的《蝦趣》說明欄注明“徐悲鴻標價”。此舉引起展廳轟動,人們爭相傳頌,一時在京都美術界傳為佳話。
青年時的傅抱石,也曾得到徐悲鴻的提攜,在1933年徐悲鴻幫助他赴日留學,在東京美術學校研究部攻讀東方美術史和工藝雕刻。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徐悲鴻作為新中國代表出席布拉格第一屆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同年7月他當選全國文聯常務委員、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被任命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徐悲鴻遂以極大熱忱全身心投入教學育人和新的創作。
1951年去山東體驗生活收集素材時不幸患病,至1953年病勢稍有好轉,他即堅持重返講壇為學生及進修班教師們講課。同年9月因舊癥復發,溘然長逝,年僅58歲。徐悲鴻的一生無愧于他所生活的時代,在人民藝術家們奮力挽救和宏揚中國繪畫的年代里,他旗幟鮮明的提出中西繪畫相融的理論,力主現實主義藝術,是中國藝術發展進步的一個推動者,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一位開拓者和先驅。
徐悲鴻一生的畫作積數千之多,遍藏于海內外。他的油畫和素描既吸取西方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印象派,又具有雋永深長的東方神韻和強烈的中國氣派,他的國畫造型精練,生動傳神。徐悲鴻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人物、山水,同時留下了數以千計的動物畫。早在留法期間,他悉心研究了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藝術名作,刻苦地錘煉繪畫技巧。1928年至1936年,創作了《田橫五百士》、《九方皋》等一批主題性作品,集中體現了其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此期間,他以精確的造型和活潑生動的形象使我們感受到畫家敏銳的觀察力和令人贊嘆的記憶力,在他筆下的群獅威嚴雄壯;雨中高啼的雄雞性格畢現,栩栩如生,尤其為國人最為熟悉的馳騁千里的駿馬,更是令人感慨。他畫的馬已經突破了曹霸、韓干、趙孟頫等歷代名家的線描手法,他是先以富有變化的西洋繪畫精確的體塊造型與中國筆墨相結合,用大塊灰墨擺出馬的體態,寥寥數筆寫出四肢主要骨骼、肌肉,再運用濃墨點出五官特點,最后以硬筆焦墨掃出隨風飄舞的鬃、尾。他畫不同的動物,采用不同的手法。畫獅,從勾染皴擦相結合的多變狠筆抓明暗交界線,使強勁的筋骨分外突出;畫鵝則突破大面積留白的傳統方法,滿紙著色。這些都為中國畫的發展開拓了新路。康有為當年看了他的畫展曾感嘆道:“精深華妙,隱秀雄奇,獨步中國,無以為偶。”
周恩來觀看了他的遺作展后,贊他的作品是:“古今中外融會貫通,不愧為一代杰出的藝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