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博會越來越重要
現在我們就身處“藝術澳門”博覽會的現場,博覽會是藝術品市場非常重要的形式,現場有很多的畫廊,他們構成了博覽會最重要的交易內容。
以“藝術澳門”為例,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畫廊就是所謂的參展商,都來自于世界各個地方,有西方的一些畫廊,比如說加拿大,以色列等一些其他國家,也有大陸的,還有“兩岸三地”的,日本韓國的。實際上一個博覽會的意義就在于在同一個時空里展示不同時空里的藝術品,有歷史的作品,比如說古代的作品,近現代的作品,這些藝術家可能已經過世了,我們不能和這些藝術家發生交流,那么只能和這些藝術家的作品交流。還有就是活著的藝術家和現在更年輕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也在這個時空里出現了。
博覽會為什么現在越來越重要,因為在博覽會里面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市場的發展趨勢和投資機會。
高價市場漸失吸引力
實際上,亞洲有非常復雜的人文環境。中國市場的體量是比較大的,我們有歷史,有文化,影響過東亞地區,甚至全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體量。
中國從整體來說又分幾個大的區塊,一個是常說的叫“兩岸三地”,指的是大陸和海峽對岸的臺灣地區和港澳。“兩岸三地”的藝術資源和市場發育完全不一樣。
在大陸地區,從現有藝術市場表達形式來看,存在的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有幾個大的板塊。時間上的劃分應該有三大塊,一個叫做古代藝術品,指的是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前這一塊。
古代藝術品市場在最近這幾年發展非常快,從單件作品看,重要的藝術品,尤其是中國的書畫和瓷器,包括玉器,在這個市場上單件作品的價格已經超過1億元,已經慢慢進入一個高價性的市場狀態。這個高價性的市場對于我們現狀的介入來說,從投資機會和收藏機會來說,意義并不太大,絕大多數人不會拿1億元現金來購買一件藝術品。
不怕買貴就怕買假
除了古代藝術品之外,這幾年在大陸地區,最好的市場板塊是近現代市場。近現代市場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因為相對來說,越離我們現在的時代越近的,留存的作品比較多。
我們拿這個時間段的一些藝術品來看,比如書畫,有一個重要的藝術家齊白石,作品在市場上的存量有多少件呢?現在能交易的作品接近有3萬件,另外大約有5000余件是美術館、博物館收藏的作品,是不能交易的,例如中國美術館、故宮,還有一些省市級美術館。這幾年交易量最大,成交量最大,交易最活躍,而且創造了單件作品高價的就是齊白石。齊白石現在單件作品最貴的是4.2億元,齊白石整個交易的總成交量已經達到20億元左右。
這個市場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也不是一個能介入的市場,因為鑒定作品真偽是一個問題。
近現代書畫因為有很多藝術家都是職業藝術家,像齊白石、張大千等從開始就是職業藝術家,他們都是以賣畫為生,所以很早就進入到藝術品市場里面去了。隨著他們作品價格的水漲船高,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他們的市場潛力,伴隨而來的就會有鑒定方面的問題,他們活著的時候就有假畫,投資鑒別真假是個大問題,如果買了假的,就會賠個底朝天。藝術品不怕買得貴,貴,可以等待市場的下一個周期,在那個時候賣更高價格;但是如果買假了,就沒有任何的價值。
大陸收藏家作用有限
除了近現代書畫外,這幾年市場上增長比較快也比較活躍的是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以前是根本沒有市場的,因為我們中國藝術品市場尤其是在大陸,相對來說比較保守的,基本上叫做名家的市場,有名才會有市場,才有價。
當代的、年輕的藝術家有一個成長過程,在他們成長期間,國人一般情況下不愿意去參與助推一個藝術家的成長,而愿意在他成功之后再去買他們的作品。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很多大陸地區的收藏家,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推動沒有任何貢獻作用,這是一個大問題。在藝術家的成長期我們沒有跟他結下深厚的情感,那么你怎么能夠等他成功以后去摘這個桃子呢!所以只有花真金白銀等他貴了再去買。
港澳市場的樞紐作用
近20年,當代藝術品市場上已經出現很多身價很高的藝術家,比如說“F4”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王廣義以及曾梵志等,這些藝術家的成長并不是來自中國的購買力、收藏力推動出來的,而是來自于海外的力量。
香港是“兩岸三地”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個市場,發展也非常緩慢,但是現在開始進入到高速發展周期。澳門和香港的情況差不多,它是一個樞紐。在很多情況下,中國藝術品通過內地,然后通過香港、澳門推廣出去,面向歐美市場。所以香港、澳門在很長時間內都是轉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面香港和澳門地區培養了大量的藝術經紀人,他們非常有經驗,對于藝術品的價值本身有敏感的價格考慮,對所有東西的看法是這個東西到底能不能賣錢才是關鍵,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進入交易。
藝術經紀人的功勞
另外,他們很有經驗,這個是國內的很多買家和投資人不具備的,就是他們一只眼睛看國內,一只眼睛看西方,比如香港的張淑萌,還有其他的一些很重要的藝術的經紀人,他們都是這樣。這些香港地區的經紀人也分為本土的和洋人的部分,尤其是一些西方的在香港地區的藝術經紀人,他們更容易和西方的收藏家建立很密切的關系,就像今天在我們現場的“尤倫斯”藝術中心,他們帶來了衍生性的版畫、雕塑作品。
尤倫斯的創作者叫Ullens,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比利時收藏家。他怎么能夠收藏到中國從古代到現代到當代的藝術品?原因就是他早期通過香港的藝術經紀人來建構了他的收藏,那么這種收藏反過來,西方的趣味和西方對于中國藝術的選擇,是通過這樣的渠道進入的,所以這是我們所說的香港和澳門的特點。
“臺灣幫”的特點
除了香港和澳門外,臺灣地區從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開始,進入一個非常重要的收藏和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期,其收藏力和藝術品經營能力在全部的大中華版圖里是最好的。
臺灣地區的畫廊是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慢慢發展起來的,現在很多的國際性博覽會上代表中國身份的畫廊,都是臺灣的畫廊。臺灣很多畫廊的起步是非常低的,開始經營的是中國的傳統藝術,從大陸或者香港拿到了一些藝術品經紀人所給他們轉樞的東西,然后在臺灣地區賣給收藏家。這個過程中,臺灣的收藏力、購買力開始上升。1985年的時候在各個地區的報紙里面,比如紐約時報、南華早報等,都提到了一個概念叫“臺灣幫”,就是因為出現了大批的高端收藏家。
這批收藏家和香港地區、國內的收藏家有所不同,大部分都是新興的工商業,例如電子行業很多的財富人群,他們對于中國藝術有一個從傳統到現代到當代的完整的漸變過程,他們的收藏相對來說不像香港的收藏家很有偏好,喜歡細致的、漂亮的東西,而更多的是喜歡用美術史的觀念去收藏。所以成系列的、呈橫向的、縱向的、有一定需求量的一種收藏體系便出現了。
系列性的收藏對于一個地區的購買力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因為這樣的情況下能夠形成持續性的購買。所以,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到現在,臺灣地區因為有大量的成系統的購買力,就建構起來不斷發展的收藏系統。這個系統現在已經從傳統的藝術品、轉向現代藝術品、當代藝術品、國際性藝術品,是一個很好的版圖。
華人圈兩個重要收藏家俱樂部
在大華人圈里有兩個重要的收藏家俱樂部,一個是在上世紀60年代,在香港成立的敏求精舍,偏重于傳統,由大陸的收藏家和香港的收藏家建構起來的一個收藏家俱樂部,收藏方向、價值觀偏重于中國傳統的以水墨、瓷器、古董為主的收藏。
上世紀90年代,在臺灣成立了一個叫清玩雅集的收藏俱樂部,現在成員大約40-50人,他們從事的行業主要是制造業和金融業,是臺灣最重要的財富增長最快的兩個領域。從收藏的內容來說,他的涵蓋面更大,就像我們談到的系列性,有油畫、國畫、瓷器等更多的類型。
去年清玩雅集成立10周年,在臺灣的歷史博物館辦了展覽,展覽上就可以看到高級別的收藏品的匯集。有的人開玩笑說:“看了那個展覽之后,我們知道那些拍賣市場上最貴東西的流向,流向到哪里去了。可以做一個表格,可以把所有買過的價錢都列出來,因為他們都是在市場上買的。”(內容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