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北京結束的一場文物藝術品拍賣會上,一把清代乾隆年制腰刀,以4830萬元人民幣成交,另一件乾隆瓷器粉彩描金佛像,從500萬元人民幣起拍,經過近50輪的競價,最終以1081萬元人民幣成交。
“亂世黃金、盛世收藏”。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勁崛起和私人財富的增加,文物藝術品收藏和交易迅速壯大,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重要產業。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會長張延華女士告訴記者,去年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在市場調整中,保持穩步增長態勢,全國共舉辦文物藝術品拍賣會1949場,成交額576.22億元人民幣。
這一成交額只是整體市場交易額的一小部分,因為統計數據還未包括其他未加入行業協會的拍賣企業。
據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西沐等業內專家介紹,中國每年文物藝術品交易額可達兩三千億元人民幣,中國已成為全球文物藝術品交易的重鎮。
隨著民間收藏熱的興起,中國內地一批先富起來的人率先進入文物藝術品領域,各種機構投資者也紛紛進入,帶動中國文物藝術品的價格迅速上漲。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的兩三年內,中國文物藝術品出現了新一輪火爆行情。2009年,一件清代乾隆時期的宮廷紀實繪畫作品《平定西域獻俘禮圖》,拍賣成交價高達1.34億元人民幣。2010年,北宋書法家黃庭堅的書法手卷《砥柱銘》以4.368億元人民幣成交,創書畫拍賣最高價;2011年,元代畫家王蒙的繪畫作品《稚川移居圖》,以4.025億元人民幣成交……
截至2011年12月31日,中國境內從事文物拍賣的企業數量已達309家,比2010年增加了56家。最近,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的領軍企業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兩家企業,還到香港拓展文物藝術品拍賣業務,而國際老牌拍賣企業蘇富比也將業務拓展到北京,中國境內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格局正在出現新的變化。
張延華表示,中國文物藝術品行業對經濟發展的拉動效應明顯,直接為印刷出版業、會展業、旅游飯店業、郵遞業、銀行業、保險業、廣告傳媒業、教育培訓業等相關行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
但是,中國內地迅速壯大的文物藝術品市場,也存在著贗品和假貨泛濫、鑒定人才嚴重缺失、交易不講誠信等問題,受鑒定水平制約及投機心理影響,拍賣成交后不付款已成為令業界頭疼的問題,因此,文物藝術品的真偽和真實的成交情況,受到公眾質疑。
今年以來受全球經濟不振等因素影響,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明顯降溫,部分投資和投機資金退市,上半年拍賣成交額同比下降了67.4%。
業內有關人士認為,中國政府已制定新的文化發展戰略,決定將文化產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預計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文物藝術品的收藏與交易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