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2006年5月的原子空間畫廊,是廣州乃至廣東最早按照西方代理制度運作的畫廊,被廣東油畫協會稱為“廣東首家真正意義上的畫廊”。目前該畫廊暫停營業,進入休整期。
簽約代理機制有望成畫廊救命稻草
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到今天呈現出一級市場(即畫廊市場)萎靡、二級市場(即拍賣市場)興旺的畸形之勢;最近幾年,拍場持續火爆的景象進一步壓縮了畫廊業的生存空間,畫廊由此陷入了無序競爭環境。
在畫廊發展本來滯后的廣東,拍場的活躍及其對畫價的大幅提升,更是惹起畫廊界一片責怨。業內人士指出,在大勢難逆之下,畫廊的“二道販子”模式或在三五年內破產,而與簽約代理制度有望成為救命稻草。亦有相對觀點指出,畫家的功利心態以及誠信品格的缺失,決定了簽約代理機制不可能走得太遠。
中介模式與代理機制,到底誰能成為自救的方式,成為擺在廣州畫廊界必須面對的問題。
拍賣市場活躍,畫廊空間被擠壓
曾有業內人士指出,2011年是很多功成名就的藝術家作品全面急劇提價的一年,短時間高幅度的提價對畫廊來說,意味著前20年一級市場能夠掙到錢的方式將在2011年宣告終止,過去能在一級市場里掙錢的經營模式也將沒戲了。廣東畫院創作部主任李東偉表示,廣州絕大部分畫廊都是畫店,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畫廊,只做買賣與展覽,而沒有實質性地助推藝術市場的發展。
在拍場火熱的情勢下,藝術家開始“坐電梯”了——自己做經紀人出售作品,價格以市場上最高紀錄為準,更有甚者認為自己是可以長期持有的潛力股,出售作品的價格還要高出市場最高價。因此,這位業內人士指出,這樣把畫廊給逼到絕路上,只能“吃老本”出售原來購進的藝術品,“廣州地區多數的畫廊基本都是如此”。而東淶藝術中心葉光華表示,傳統的只做買賣交易的畫廊,以及所采用的“二道販子”畫店模式,三五年內在劇變的藝術市場上會遭遇破產。
這時畫廊到底該怎么辦?何種出路才是正途?功成名就的藝術家作品沾不到邊,年輕藝術家需要長期專業的評估與培養,后者又絕非一般畫廊所能做的。葉光華認為,前幾年一直討論的畫廊全面代理制、藝術經紀人制度將在這個時候成為救命稻草,“也只有這個方法能根本上解決行業問題”。
首家簽約代理畫廊失敗
成立于2006年5月的原子空間畫廊,是廣州乃至廣東最早按照西方代理制度運作的畫廊,這種專業性和規范性的經營理念,曾被廣東油畫協會稱為“廣東首家真正意義上的畫廊”。據知情者介紹,目前該畫廊暫停營業,進入休整期。“具體原因主要是畫廊與畫家之間的溝通出現了問題,畫家急于求成,功利心過強;再加上主業當代藝術的消費基礎過于單薄,只能休業”。
原子空間的落敗,在藝海堂老板吳國強看來,不只是一個教訓,更是一種經營的啟迪,比如推廣機制、與畫家的誠信機制有很大的完善空間。“簽約代理機制肯定會成畫廊界的主流,而這只不過是一次探索的失利,一次回旋罷了”。而其信心主要來自整個藝術市場的發展潮流。“沒有資本介入,沒有一整套的推介思路,只能被淘汰”。
東淶藝術中心藝術總監葉光華從廣告領域轉入畫廊,深諳市場包裝與推廣之道,始終把自己及其團隊的角色設定為“藝術經紀人”。“畫廊首先是經紀人,而絕非僅僅是做個展覽、賣個字畫”。
多位畫廊負責人表示,推介早已名聲在外的藝術家已經沒有意義,更有價值的是發掘中青年力量。什么樣的青年藝術家值得推廣?判斷標準如何設定?成為畫廊必須思考的問題。樊振輝認為,畫廊從業者的學術積累在此就顯得特別關鍵,而讓他失望的是,廣州太多畫廊經營者的知識水平與北方相比普遍較低,學術判斷與發掘眼光有待鍛造。
困境
有些畫家名利觀念強投入再大難以滿足其胃口
簽約代理制度到底是不是畫廊自救的唯一手段?究竟會不會成為畫廊的主潮?多位業內人士亦提出了異議。《畫廊》雜志主編、53美術館負責人李瓊波認為,關鍵不是哪種模式更具優越性,最根本的還是維護好與畫家、藏家的橋梁作用。魯逸堂老板許曉生則表示,簽約代理制度限制了藝術家與畫廊的關系,并不有助于市場的發展,而“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
文理一堂負責人林偉文則提出了對于代理制度更具體的擔憂。“現在很多藝術家都急于成名獲利,要買豪車豪宅,畫廊就是投入多大的成本都難以滿足畫家的胃口。而當他們一旦有了一些名頭,就會毀約,把畫廊扔在一邊”。他又表示,牽制代理制的最大障礙是畫廊與畫家之間的誠信關系,而非融資、學術能力。
廣州畫院院長方土認為,現在市場變了,游戲規則也應隨之變化,“畫廊不能怨畫家太功利,而應轉變自身的角色”。
林偉文的觀點得到了大多業內人士的認同。“簽約代理制度難以推行的根本原因還是國情,我們是人情大國,藝術家很難兩耳不聞窗外事去創作,有人來索畫,還真不得不給,而給的畫就破壞了只給畫廊供畫的規矩。另外,我們中國人沒有信仰,道德的墮落是沒有底線的,互相之間很難確定足夠的信心關系。而畫廊代理模式最關鍵的就是誠信。”樊振輝說。西方非人情社會,且講誠信品格,畫廊與畫家之間關系的發展就少了羈絆。為了避免風險,金雅軒往往不與畫家簽訂時期過長的合約,“三年足矣”。
見解
廣州畫院院長方土談到廣州畫廊頗激動,“廣州畫廊業太差了,太差了!政府應有整體規劃,不然這個行業會死掉!”
廣東畫院創作部主任李東偉表示,“廣州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畫廊,倒是有很多畫店”,只做買賣與展覽,而沒有實質性地助推藝術市場的發展。
東淶藝術中心葉光華表示,傳統的只做買賣交易的畫廊,以及所采用的“二道販子”畫店模式,三、五年內在劇變的藝術市場上會遭遇破產。
魯逸堂老板許曉生則表示,簽約代理制度限制了藝術家與畫廊的關系,并不有助于市場的發展,而“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
文理一堂負責人林偉文認為“簽約代理制度難以推行的根本原因還是國情,我們是人情大國,藝術家很難兩耳不聞窗外事去創作,有人來索畫,還真不得不給,而給的畫就破壞了只給畫廊供畫的規矩。
53美術館負責人李瓊波認為,關鍵不是哪種模式更具優越性,最根本的還是維護好與畫家、藏家的橋梁作用。
畫廊老板支招怎樣去買畫
1.多逛畫廊
目前城市畫廊越來越多,且一般都面向公眾無償開放。市民可抽出時間多逛畫廊,多和畫廊工作人員交流。
2.要有規劃
藝術品收藏是長線投資,應該把個人對藝術品的興趣愛好放在第一位,并為自己建立一個收藏計劃,在能力范圍內(用閑錢的1/3)每年為自己買一件個人喜歡的藝術品,每年收一件,把心態放好,有序收藏,有一天你會發現意外的驚喜。
3.關注中青年畫家
目前收藏市場日趨火熱,名家名作價格急劇攀升,對于大部分市民來說已成高不可攀之勢,而大多中青年市場多處洼地。現在多數畫廊為了自身發展,都在努力發掘中青年藝術群體,學術眼光大多不差。因此。在知名畫廊的引導下,市民不妨多關注中青年藝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