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新加坡有著相似的經歷,都曾經是英國殖民地,都是重要的通商港口,在亞洲的地理位置都得天獨厚。新加坡在1965年獲得獨立,70年代經濟騰飛后便成為全球人均GDP前十的國家之一。香港在1997年從英國殖民者手中回歸中國,同樣也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而這兩個有著非常相似的優越條件的地區,他們的藝術市場能分出高下嗎?
新加坡曾被稱為“文化的沙漠”(此話出自著名的小提琴家亞莎·海菲茲),這個魔咒的陰影籠罩了新加坡幾乎整個20世紀。而在新千年的2000年3月,新加坡政府出臺了《藝術復興城市報告》,野心勃勃地要顛覆新加坡的傳統印象,全力將其打造為世界文化之都。然而迄今為止,政策的支持和資金的注入似乎并沒有使“藝術”在新加坡扎實地生根發芽。
和新加坡相似的是,香港同樣是一座金融之都,而非藝術之都。但與新加坡高度規劃的經濟政策不同,香港的政府永遠采取“放任”的態度,不支持也不阻礙,讓所有的事物都自然地自由地生長,而這一點恰恰很好地促成了香港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
蘇富比和佳士得都將香港作為亞洲的總部,佳士得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停止在新加坡的拍賣業務,蘇富比則在2007年停止在新加坡的業務。這樣的決策與稅收不無關系,新加坡的藝術銷售稅是7%,而香港則為0。兩大拍賣公司將業務全部放在香港,已經極大地奠定了香港的藝術市場地位,僅在這一點上新加坡就很難超越。
在博覽會方面,新加坡藝術博覽會的舉辦已經超過了10年,自2010年開始還有“買得起藝術節”和“藝術登陸新加坡”兩個新的博覽會。同時新加坡雙年展在2011年舉辦了第三屆。然而似乎所有的這些努力都敗給了黑馬——香港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HK),它的成長速度令人咋舌。今年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母公司收購香港藝博會,更是將后者的發展前景和地位推到了又一個高度。
直到前不久,兩個城市的本土畫廊發展水平相差無幾,然而最近國際畫廊巨鱷們入駐香港或者有意向入駐。雖然新加坡政府一直在吸引國際重要畫廊的加入,但迄今在新加坡的畫廊圈中還沒有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
在美術館方面,新加坡似乎略勝一籌,有數量更多設施更好的美術館,當然香港也在野心勃勃地打造西九龍計劃。
因此,在新加坡與香港的這次“誰是亞洲藝術市場中心”的競賽中,毋庸置疑,香港跑贏了比賽。零稅收自然是給香港加分的條件,但香港成功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在寬松的氛圍中,所有的新生事物都是生機勃勃地自然發展,完全依靠人的主動性和創造力,而不是像新加坡那樣由政府規劃各種方針。香港模式也許暫時會充滿混亂和嘈雜,卻是一種更自然、積極和有效的方式。
(原文出自《藝術與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