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秋拍結束,成交41.33
億。換作前幾年,我會驚詫于藝術市場的不可預測和難以理性地去認識,現在,我再不會吃驚,因為很快就會知道,50 億、80
億,上百億,都不會是天方夜譚。如果中國即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不是遙遠的夢想(無論付出何種代價),中國藝術品(無論傳統還是現代)為什么不可以價格是世界第一?
中國文化幾千年以來一直以“文化中心論”自居,至晚清后遭遇“西方”,被迫現代化,尤其面對近三十年以來的全盤西化和努力與國際接軌的勢頭,目標不言而喻。今天的“負責任”,也是中國藝術、藝術品市場的主流聲音,文化的復興看來指日可待,中國藝術的價值未來幾年會進一步高速上升,直至領先全球。
在我看來,中國藝術市場進入、或開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混亂時期。也許,就從未有過健康的時段。一旦,將這個“市場”納入到全球藝術市場體系中去時,“中國藝術”不僅作為“亞洲藝術”的市場主體,甚至可以進入全球藝術市場,獨立與西方抗衡,產生出新興經濟力量裹挾下的文化價值“中心”。問題是,這種新的價值的產生,與背后深刻的整體文化輸出、經濟合作、國家形象有密不可分的連帶,藝術品代表的特定歷史時段的一種文化精神,越為重要的藝術品,莫不如此。中國藝術日益提升的高價值,是否有與其匹配的文化價值?急于采取一種短期資本刺激與“虛構”出來的美好形象又如何維系?試想,一件價格幾千萬的中國傳統藝術品被炒作到十倍、百倍后,真正價值和趨向何在?發人深思。
相反的是,前個三十年是中國當代藝術揚名全球,近年,卻是中國的傳統藝術(包括市場)越來越受到全球矚目。脫離了簡單的冷戰思維意識,那些帶有明顯政治符號、意見和觀點的當代藝術作品已成為昔日黃花,只能成為一種西方選擇下的“趣味”,而不是真實藝術現場的產物。當然我們對于如何理解“真實”也付出了艱巨的代價,迄今仍然。
事實上,中國當代藝術的系統和定義自身也在不斷發生轉變,革命的年代、潮流已經遠去,如何正視自身的真實處境,如何將藝術實踐視作為一種新的生存意識和日常真實,是年輕一代藝術家更為清晰而自覺的行動。由此,藝術市場是否順應一種轉變,重新評估價值判斷,重新理解“中國的”藝術實踐,顯然是更為迫切和及時的反應。畢竟,藝術市場的邏輯也不是簡單的供求關系所決定。
無論對錯與否,中國藝術的全面市場化,也是不爭事實,畢竟這是一個開放的年代。任何純粹意義上的作、實踐中的藝術(商業藝術品)都每時刻無可避免的身處在被評估、假定其價值的標準,這種標準有時開放,有時保守,有時自覺,有時隨波逐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