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履帖》與《人事帖》曾被認為“既不用法,亦不祈工,其神娓娓,意盡由止,亦造其妙。”的宋人行草書代表作品——它所代表的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率意天真的藝術境界。曾紆的行草書介于蘇軾、米芾之間,是后來明代著名書論家董其昌所說的“蘇不蘇、米不米”的典型作品,也是宋代書法“尚意”的典范之作。然而,曾紆的《人事帖》卻是唯一沒有收藏在博物館里的重要名跡,在其回流拍賣前對此進行考證其意義十分重大。
一、允直知縣七哥是誰?
有關曾紆的記載,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宋代王明清撰《揮麈前錄》·四卷(河南巡撫采進本)一條后記載,“王明清為王铚之子,曾紆之外孫,(曾)紆為曾布第十子,故是錄於(曾)布多溢美。”另據(jù)《宋史》和《宗圣志》記載:“(曾)紆,(曾)布四子,工詩詞,材高識明,博極書史,以文章翰墨風流蘊藉,為時名人,官至大中大夫。”其實,《四庫提要》記載有誤,曾紆是曾布的第四子,行十字,見下文的考證。那么,據(jù)此推論“久直知縣七哥”應當是曾鞏、曾布一代的兒子輩,行七字的人就是“七哥”。但與曾紆同輩者有廿八人,究竟誰是行七之人呢?
據(jù)《曾氏宗譜》(上海圖書館藏本)、《武城曾氏譜源》(江西省圖書館藏本)中記載曾布之父曾易占(989~1047)共有六子、廿八個孫子:長子曾曄、次子曾鞏(1019~1083)、三子曾牟、四子曾宰、五子曾布(1035~1107)、六子曾肇(1047~1107)。
長子曾曄,在《曾氏家譜》中寫作葉,曾鞏在其撰寫的《兄墓誌銘》中寫作曄:“君姓曾氏,諱曄,字茂叔,有智策,能辯説。”(《曾鞏集》卷四十六,人民文學出版社本,第624頁。)《武城曾氏家譜》中記載:曾葉,字子華,大中祥符二年已酉生,皇祐五年解試進士,知邳州。有二子,長子曾覺,次子曾黌,情況不詳。
唐宋八大文學家之一的曾鞏,行二,《宋史》有傳,曾鞏一系有族譜——《南豐曾氏二源族譜》(即曾鞏之上鑒公房系譜)中記載,曾鞏有三個兒子,長子曾綰,行十三,字公權,初授太平州司理,知隸州,贈正議大夫,嘉祐元年丙申生,大觀二年戊子歿,生有五子。次子曾綜,行十五,字仲文,嘉祐戊戌年生,隨父遷臨川,知楚州轉(zhuǎn)運使,京西判官。三子曾綱,行十廿八,字元禮,又字功立,初授承務師選舉,賜蟒衣魚袋,治平四年丁未生,宣和二年庚子歿。
曾牟,字子迪,嘉祐二年進士,初授衢州安仁縣令,遷臨川推官,天薦五年辛酉四月初十生,治平二年己巳五月初四歿。曾牟只有一子,曾維,行字多少不清楚。《南豐縣志》記載,曾維,南豐人,沒有什么業(yè)績。
據(jù)曾鞏撰寫的《亡弟湘潭縣主簿子翊墓誌銘》中記載,曾宰,字子翊,嘉祐六年辛丑進士,官至湘潭主簿,生有四子,長子曾經(jīng)、次子曾綬、三子曾純、四子曾約。(見《曾鞏集》卷四十六,人民文學出版社本,第634頁。)
據(jù)上海圖書館藏的善本書《曾氏族譜》卷二之《南豐曾氏族源》中記載:曾布(1035~1107),曾鞏異母三弟,字子宣,少時從二兄曾鞏學,嘉祐二年(1057)與曾鞏同登進士第。熙寧二年(1069)任開封府知府。經(jīng)韓維、王安石推薦,受宋神宗召見,三日中五遷官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判司農(nóng)寺、檢正中書五房。他積極支持和參與王安石領導的變法運動,與呂惠卿等共同制定并推行青苗、免役、農(nóng)田水利和保甲等新法,受到守舊派的種種阻撓。曾布為此上疏說:“陛下誠推赤心以待遇君子而厲其氣,奮威斷以屏斥小人而消其萌。使四方曉然,皆知主不可抗,法不可侮,則何為而不可,何欲不成哉?”深得神宗賞識,擢升為翰林學士兼三司使。后因論商賈之法,與王安石等不合,被貶官外放,歷任饒州(今江西波陽)、潭州(今湖南長沙)、廣州、桂州(今廣西桂林)等地方為官。元豐末年,遷翰林學士,轉(zhuǎn)戶部尚書,紹圣初年(1094)任承旨兼待讀,拜同知樞密院、進知院事。徽宗朝,以定策功出任宰相,打出“紹述”的旗號,主張調(diào)和新舊兩派,恢復新法,因與左丞相蔡京不合,又多次受貶外任,大觀元年(1107)卒于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市),追贈觀文殿大學士、魯國公、謚文肅。有《曾公遺錄》(僅剩卷七、八、九三卷)殘卷傳世。曾布有十個兒子,長子曾綎、次子曾纓、三子曾繰、四子曾紆、五子曾絢、六子曾紱、七子曾絣、八子曾綽、九子曾(纟+聿)、十子曾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