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香格納畫廊 資料圖片
調查發現,上海大部分畫廊的“壽命”平均只有兩三年,有的當年開當年關。追究“病根”,簡簡單單四個字:急功近利
韓紅的虹畫廊是2005年開張的。其時,正逢上海的藝術品市場風起云涌,價格飛漲,沒啥專業知識和經驗的她居然也賺了個盆滿缽滿。去年來了全球金融危機,虹畫廊銷售業績一落千丈,韓紅不堪虧損,最近停業。不過,藝術市場評論家謝春彥昨天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金融危機造成藝術品市場需求不振,只是虹畫廊倒閉的表面原因,真正的緣由是它急功近利、定位不清、操作不規范、沒有明晰的經營理念、聘用人員不專業,等等。實際上,虹畫廊可說是目前上海畫廊業的縮影。盡管論數量,上海的畫廊在亞洲各大城市中名列前茅,但要說產業規模,不僅與東京、首爾、香港、新加坡、臺北有距離,也不如北京。真正有實力、有品牌,能按照國際通行規則運作的畫廊,上海還缺。
2000多家畫廊,合格者寥寥
上海藝博會辦公室主任顧之驊介紹,藝博會、拍賣會和畫廊是藝術品市場的三大支柱:藝博會和拍賣會是即時的、定期的交易形式;畫廊是日常性、持續性的,是藝術品市場的主力和基礎。當代西方,幾乎沒有一個畫家不是通過畫廊進入市場的。西方藝術市場的成熟,關鍵在于畫廊業成熟,有一整套運作規范和“游戲規則”,誰觸犯了“天條”,誰就要受市場懲罰。
據初步統計,上海目前有畫廊2000多家。上世紀90年代初,全上海專做書畫生意的畫廊不超過30家,且大多集中在賓館區和市中心。而現在,畫廊遍布全市各個角落。除少數幾家有國有資本參股,大部分畫廊都屬民營,業主有上海本地人、外省市人,還有外國人。
“但是——”顧之驊話鋒一轉,“如果按照國際的畫廊標準衡量,上海的畫廊中相當一部分不合格,充其量只是寄賣藝術品的畫店。”許多畫廊經營不善,走馬燈似開開關關。上海首屆藝博會舉辦于1993年,16年過去,持續至今還在參加的畫廊寥寥無幾;至于能在上海藝術品市場樹起品牌的,更是鳳毛麟角。顧之驊他們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發現上海大部分畫廊的“壽命”平均只有兩三年,有的當年開當年關;而在歐美、日本,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的畫廊比比皆是。比如國內收藏者比較熟悉的專門代理陳逸飛作品的英國瑪勃洛畫廊,有63年歷史,每年辦6-8次展覽推代理畫家的原創作品,并一直是瑞士巴塞爾藝術博覽會、西班牙馬德里藝術博覽會、法國巴黎藝術博覽會、美國芝加哥國際藝術博覽會這四大頂級藝博會的座上賓。在與瑪勃洛畫廊簽約的12年里,陳逸飛一共售出500多幅畫——畫廊與畫家雙贏。
雖然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對海外畫廊業也有影響,但多數畫廊生存下來了,有些經營規模縮小一點;反觀上海,市場一不好,就有成批畫廊停業,可見產業根基非常不牢固。
畫家畫廊互打埋伏,像演“三岔口”
上海書畫研究院院長江宏認為,上海畫廊業的不規范和不成熟,“病根”就是急功近利。畫廊業是文化產業,需要比較長的培育期,但現在不少人辦畫廊,根本不愿花錢推廣藝術家和作品,只想作品轉轉手立馬來錢,簡直就是開了店鋪的“倒爺”。市場瘋的時候,確實能撞到運氣,但市場一低落便難以為繼。
江宏分析,上海目前許多畫廊功能單一,僅僅是一個靜態、被動的書畫買賣場所——等人介紹畫家送畫上門,然后等顧客將畫買走。而海外成功的畫廊,既是畫作的買賣場所,更是推廣、包裝畫家,服務、引導不同藝術品消費群體、提供咨詢的中介代理機構。畫廊經營者憑借自己獨到的藝術專業“眼力”,挖掘發現有潛質的畫家,與之簽約,請他們專為自己的畫廊作畫;還運用各種“促銷”手法如開展覽會、組織研討會、在媒體上發表評論等,盡力“捧紅”這些專屬畫家。這樣做,畫廊能建立經營特色,而它發現、推出畫家的功能,則可促進藝術市場乃至藝術的發展。
目前在畫家-畫廊-買家所構成的藝術品市場鏈上,上海卻有著另一番“景象”。比如,本該互相待之以誠的畫家和畫廊,卻互打埋伏。有的畫家簽約畫廊委托賣畫,自己卻私下也照賣不誤,掛在畫廊的10000元一幅,到他家去買可能只要5000元。而有的畫廊瞞騙畫家,打壓畫作代理價格,以圖利潤最大化。按照“游戲規則”,畫家委托給畫廊的作品售價和畫廊賣出時的最終成交價,雙方應該開誠布公,但現在常常像演“三岔口”一樣,互不知底。
畫廊一窩蜂,什么好賣賣什么,全然不講特色,也是急功近利帶來的毛病。前兩年當代藝術走紅,許多畫廊紛紛主推各種類型的當代藝術品,甚至原本經營中國書畫的也改弦更張——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既被套在當代藝術品的高價位,又丟失了中國書畫客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