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您認為目前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如何?
李蘇橋:因為金融風暴的影響,藝術品市場整體的交易從去年秋天出現問題后,一直到今年2月份,市場都不景氣。進入3月份,倫敦和香港的拍賣交易變得相當活躍。
目前,我覺得中國的畫廊經營者都很慌張,不知道去經營什么,是該賣天價作品,還是力推新人。同時,很多畫廊的從業人員,將之前中國當代藝術瘋狂的增長速度,當做一種市場常態,因此他們適應不了如今的市場現狀。實際上,中國當代藝術不是這樣的,例如佩斯等畫廊,之所以成為知名畫廊,是因為之前它們都在做邊緣藝術、先鋒藝術,而這種邊緣藝術在25年前是沒有人“埋單”的。但現在,它們代理的這些藝術家已經鼎鼎有名,畫廊才有機會成功。中國的畫廊如果想成功,需要冷靜地思考在藝術品市場的泡沫破裂后該如何經營。
同時,中國的當代藝術作品很多都不在收藏家手中,假如有1000件作品進行交易的話,其中900件會在“路上”,這些作品不是在畫廊之間交易,就是在投機商手上。實際上,收藏家和投機商都應該購買藝術品,但1∶9的比例是不對的,應該是70%的作品在藏家手上,30%的作品在市場中。
商報:您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出現的調整狀態,是中國當代藝術存在問題嗎?
李蘇橋:我不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出現了什么問題,其實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在市場中有很多種類是可以交易的,關鍵是畫廊需要選擇恰當的種類進行交易。
商報:因為金融風暴的影響,一些國外收藏家減少了藝術品投資的資金預算,您認為這對收藏中國當代藝術有何影響?
李蘇橋:國外收藏家藝術品投資預算的減少,一方面是金融風暴造成的;另一方面,藝術品作為奢侈品,本身就是一種邊緣性消費,很容易被收藏家的預算所省略掉。但這并不代表他們不會再進行收藏活動,只是將資金收縮,購買預算內可以買到的作品。
同時,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在國外還是有很多收藏家在購買的,他們對中國當代藝術的信心依然很強,態度并沒有改變。
商報:中國的畫廊是否需要國際化?
李蘇橋:對于中國的畫廊來說,談國際化太早了。如果目前有中國的畫廊在國外開設分支機構,這只是一種自我安慰,和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還有很大差距。畫廊的經營需要資本,而中國的畫廊沒有如此雄厚的資本。
同時,國外的畫廊在進入中國后,也顯得有些水土不服。目前,中國的收藏家還是在建立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標準,并沒有建立全球的收藏標準。我覺得讓中國的收藏家做出全球收藏的轉變還需要時間。
商報:中國收藏家與國外收藏家,在收藏藝術品中有哪些區別?
李蘇橋:我覺得中國收藏家非常熱愛藝術品,但他們對藝術品的熱愛是不專業的。中國收藏家沒有自己的收藏線索,更多的是以一種純粹、直觀的感覺來收藏藝術品。國外的收藏家是另外一種收藏作風,他們有自己的收藏線索,并且會將自己的作品拿出來舉辦展覽,和公眾進行交流。
商報:您認為影像類作品的市場前景如何?
李蘇橋:目前頂尖的影像藝術家的作品,例如曹飛等,他們的作品價格并不貴,但在市場中買不到。對于它的發展前景、誰都無法準確預測。
商報:北京空間代理或簽約的新人藝術家比較多,您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李蘇橋:確實是這樣,我們畫廊代理和簽約的新人藝術家比較多,這可能與我們畫廊的定位有關,之前我們也代理過俸正杰、祁志龍等著名藝術家的作品。
商報:對于畫廊代理或簽約的藝術家在國外舉辦展覽,您推選的標準是怎樣的?
李蘇橋:我的推選標準,首先是要非常了解這些藝術家、以及他們的作品、創作思路。其次,我會根據藝術家的定位來推選。有很多概念定位一位藝術家,我認為推選的藝術家應該是能夠走向國際的那種,如果是只被我國認可的區域型藝術家,我不會推選他們盲目去國外做展覽。
商報:現在已經進入5月份,對于今年余下的時間,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您如何看待?
李蘇橋:我認為當代藝術市場,今年、明年甚至后年,市場會以一種相當于交易高峰時期的40%左右的形態發展,這種狀態至少將持續兩年。
我覺得當代藝術市場調整的這段時間,對藝術家的創作以及畫廊的發展來說是非常理想的。在這段時間中,藝術家會重新審視自己和所作的作品,他們經歷過當代藝術市場的動蕩期,在創作新作品的時候,會考慮自己的創作方向。同時,畫廊需要考慮自身的定位,是不是每個畫廊都要做頂級的藝術家,畫廊作為一個獨立的商業單元存在,對于購買人群的覆蓋,應該是多方面的,不是每個人都會買頂級藝術家的作品,畫廊應該考慮多元化經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