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Art HK終于落幕了,這也是最后一屆的Art HK了。明年的5月22日舉行的,是首屆Art Basel in HK。終于一個香港的藝博會正式變成一個國際的藝博會。其實Art HK正式譯名應該是“香港國際藝術展”,但是大家現在都習慣叫它“香港藝博會”。的確,這是一場發生在香港的藝術家與藏家的金錢博弈。在這場博弈中,“香港”是一個參與者,還是純屬一個“旁觀者”?
香港藝博會來了,香港藝術家在哪?
在今年的Art HK舉行VIP預展后,有國內藝術家在微博上大呼:“如果沒有在Art HK上出現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混藝術圈的!”這句話在之前數年,曾經也是香港藝術家的一句驚嘆。香港藝術家何倩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她有點恐懼香港藝博會。因為在藝博會期間,藝術家們碰面的第一句話便是:“今年Art HK你有什么展覽嗎?”這樣的問題是個雙面刃,一方面能刺激藝術家參加香港藝術市場的發展步伐,但一個方面似乎也讓藝術家在藝博會這樣的龐然大物面前無所適從。何倩彤笑言,有時候5月真的不想出門,去躲避這個藝博會。但是無論你是否躲避,由Art HK所引發的“香港藝術黃金周”儼然成為了香港過去5年中,每年唯一的藝術興奮點。
據說,今年Art Basel 收購后,畫廊與藝術家的準入標準提高,策展團隊會對Art HK參展畫廊的參展藝術家有所“建議”。因此讓不少畫廊都選擇保險牌藝術家出戰,香港藝術家出場幾率越發地低了。有藏家直言,香港藝術家的作品不能出現在藝博會上,是香港藝術的價格與質量都尚未到達國際層面。畫廊進場是需要很高的費用的(一個攤位費便需要17000美元,加上藝術品的運輸費用,工作人員的住宿,來回機票,以及藝術品目錄的印刷費用等等,這筆錢翻幾番都有可能),在商言商,畫廊和主辦方當然都是從商業上考慮。去年Art HK總監Magnus Renfrew曾說過,Art HK只是一個商業活動,大家對它的公共期待太高了。
為了彌補在場內看不見香港本土氣息,許多藝術機構、畫廊都趁著這個“藝術黃金周”推出相關的展覽來。像是漢雅軒在葵涌的藝術空間就展出了“向香港前輩致敬”的展覽,還有在方力鈞的香港勁草工作室中舉行的“發明了發夢”香港中文大學學生聯展。當然還有西九藝術區M+美術館的“M+進行:油麻地”展及香港雕塑雙年展。據ART HK統計,有超過150個平行事件此次盛會同時發生。但是這樣密集轟炸的效果如何,的確讓人存疑。有一些香港藝術家抱怨,這樣反而是把這些活動都活在了香港藝博會的陰影下,更難讓人家關注到。
藝博會需要本土性嗎?
那在香港舉行的藝博會需要有本土性嗎?這個問題一出,連續擔任了三年Art HK主席的著名收藏家邵忠反問筆者:在廣州辦的廣交會中,有多少廣州的企業在其中?他認為,香港藝博會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個平臺給香港藝術家以及香港畫廊了解全球藝術市場的機會。談本土性,有點眼界不夠開闊。甚至有人認為,一個藝博會在沒辦法做到國際化,才會回頭做好本土性。“藝術北京”就是一個例子。
北京藝術生態在全盤拷貝西方后,國際化原是最初的夢想。只是在經歷多年發展后,北京藝術博覽會從最初的國際化回歸到了本土化。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CIGE)于2004年在京舉行,一直主打國際牌。諸如紐約高古軒老牌畫廊都曾參加過這一藝博會。而直到2009年第六屆CIGE上,國際與本土參展畫廊比也為7:3。然而,從第七屆開始,CIGE也轉變策略,由本土畫廊來撐場面,參展的50余家畫廊中近七成為本土畫廊。而今年的CIGE上本土和國際畫廊比為5:1。
相較之下,時至今日“藝術北京”盡管已經贏得了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藝博會之稱,但仍舊只能堅持本土化的立場,進而再逐步實現“完整亞洲”的夢想。然而從今年的“藝術北京”的參展情況來看,相比本土畫廊成交情況的紅火來說,國外畫廊的表現被評價為大都無質量且水土不服。類似“藝術北京”上參展的CHALI-ROSSO ART GALLERY帶來了畢加索等大師的版畫,卻響應者寥寥。
但是如果不需要本土性,那到香港藝博會看什么?不少畫廊主、藏家及策展人在采訪中都表示,香港藝博會現在越來越來與巴塞爾同化了,毫無驚喜之作。今年還是建議,到明年便是全部由巴塞爾來操作,估計跟巴塞爾的在其他地區的藝博會相去不遠了。從香港藝博會起始即擔任ART HK 總監的Magnus Renfrew2013年將會以亞洲總監的身份進入 Art Basel 執行董事會,負責“在亞洲開展 Art Basel 事務”,同時繼續負責香港藝博會的運營。連夫魯確認2013年展會仍將保持亞洲和亞洲以外地區的參展畫廊一比一的關系。在接受采訪時針對香港藝博會會不會成為巴塞爾或巴塞爾邁阿密藝術博覽會的復制品時他表示:“香港就是香港,亞洲就是亞洲。”
或者正如尤倫斯藝術中心總監田霏宇所言,對于不能遠去國外看藝博會的普羅大眾來說,來香港能看到這么多國際大牌的作品,不失為一件提高藝術學習水平之事。2012年,香港藝博會的入場人數為67,205人次,較去年上升了6%。從現場所看,這場活動倒是從公共教育上,充滿了本土性。但是從藏家與參展畫廊的角度來看,卻要辯證地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