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中立獎學金在重慶美術館舉辦
2011年度的羅中立獎學金在恢復活動之后的第六年如期而至。早在下午三點舉行的頒獎儀式前,重慶美術館門口就圍起了一眾年輕觀眾們翹首等待。
這是一個熱鬧的頒獎儀式,在各類明星藝術家、策展人的講話、頒獎之后,主持人宣布展覽正式開幕。瞬間,重慶美術館兩層的展廳擠滿了各類“藝術愛好者”——他們中有認真學習的在校學生、手持證書的入圍或獲獎藝術家、教授評委、四川美院校領導以及前來尋覓的星探等等,熱鬧的氣氛、五花八門的作品、熱情的參與者,讓記者在現場卻體會到一股如同“我要上春晚”般地選秀活動氛圍。
起始于1992年的羅中立獎學金,以應屆畢業的本科及研究生為選擇目標,至今為止已舉辦五屆,獎金平均每年10萬,其中5萬用于頒發給五位獲獎者,每人1萬;另外5萬用于布展、運輸、接待等。不知是否有導師評委推薦的原因,今年的獎學金評獎在材質方面著重推薦了新媒體系列的作品,一層展廳獲獎作品中一多半都偏重于新媒體的類型。架上方面,僅有為數不多的幾件油畫及石版畫勝出,鮮有傳統材質、類型作品出現;裝置和不同材質上的油畫作品則明顯得到更多關注。題材選擇方面,今次的評獎有兩個趨勢:一部分被選擇的作品題材趨于老成,缺乏創新,讓人懷疑是否足以表達應屆畢業生的心態以及對社會現象的認知,難道是現在的年輕人老齡化現象嚴重?抑或是學院體系束縛了年輕人的思想;另一部分則在材質的影響下,爭議聲很大,無論現場還是微博消息反饋均能看出:有著“切膚之痛”的video作品讓多數“業內人士”迷惑。看來媒介創新的同時作者忽略了作品的認可度。
其實就當下各類年輕藝術家的評獎而言,羅中立獎學金有著明確的目標群體定位。但由自家評委直接推薦入圍的方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有聲音暗示:個別評委甚至連參選作品都沒有全部瀏覽過。這樣的操作,必將導致“無效”的評選結果,并使人對該獎學金的學術意義產生質疑。如何真正擔負起選拔責任,做到推陳出新,恐怕不僅是羅中立獎學金、也是其他各類將觸角探伸至年輕藝術市場的個人、機構、企業需要認真考慮的,若想收獲明天,則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