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5596米的云南麗江玉龍雪山在雨季是很難露出真面目,然而正是這云霧昭昭、細雨霏霏的壯闊景觀卻為《印象·麗江》制造了一種神秘的氣氛,令人頓時心生敬畏……昨天,張藝謀、王潮歌、樊躍聯合導演的大型實景演出《印象·麗江》在海拔3100米的玉龍雪山腳下首次公演,來自藏族、納西族、彝族等10個民族的500名農民演員仰著他們黝黑的臉龐,用最原生的動作,最質樸的歌聲與天地共舞。
看點:質樸原始
一進入雪山腳下的甘海子藍月谷劇場,就會被一種雄渾的氣氛籠罩。高十幾米、寬近百米的巨大紅色石墻矗立在人們面前,幾乎與地面垂直的崖壁上幾條狹長的道路折回而上,象征著“茶馬古道”,觀眾席從崖壁底部呈斜坡延伸出去,最高處可以與石墻頂部持平,由此形成一個巨大的360度環狀立體演出空間,所有的震撼和感動也由這里蒸騰而上。
《印象·麗江》是不能夠被“欣賞”的。在大白天里,有時頭頂高原艷陽,有時雨雪交加,觀眾和演員要一起承受雪山嚴酷氣候的考驗。粗糙的石壁、布滿石頭和小草的地面、時隱時現的玉龍雪山、東巴漢子帶著泥土味兒的汗水……這里的一切都裸露在外面,無法用黑暗和燈光去掩飾和引導,然而演員們就是用他們裸露的胸膛,裸露的眼神和裸露的心徹底征服了觀眾。從幾百名穿著羊皮大衣,留著奇形怪狀發型的小伙子沖到觀眾面前自豪地大喊“我們是少數民族,我們是演員,我們是農民,我們是大明星”那一刻起,觀眾就不由自主的愛上了他們。
難點:白天演出
《印象·麗江》早在五·一黃金周期間就開始試演了,在兩個多月的演出中收回了幾千份的調查問卷,90%以上的觀眾對音樂、演員、環境表示了肯定,“感動”、”震撼”是調查問卷中出現最多的字眼。昨天的演出也不例外,許多觀眾都是含著淚水看完的,所有這些反饋讓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心里踏實了許多,不過長達一年與自然、與淳樸人們的相處讓他們收獲最多的是“感恩”,就像王潮歌說的,“在城市里我會經常覺得不平衡,但是現在我卻覺得人很渺小,自然很偉岸,每天吃飽飯都覺得好,看到演員刷馬我都感謝他們”。
問起《印象·麗江》最難的是什么,三位導演會異口同聲地回答“白天演出”,“所有的劇場演出都是在黑暗的環境里,靠情節、舞美、燈光來吸引觀眾,《印象·劉三姐》雖然不是在劇場,也是在晚間制造出了一種夢幻般的美景,但是《印象·麗江》完全沒有這個條件,在最強烈的陽光下,一切都是坦白的,直接的,無法修飾的,但是這樣的親近感又是如此的彌足珍貴,經過了上百次的修改后,我們終于將白天演出的劣勢轉為優勢”,王潮歌說,“最后我們選擇了一個最優秀的辦法就是裸露,這就是我們的絕招,與你心貼心、臉對臉,讓你無處可躲,用感情抓你進來”。
重點:環保問題
“任何一個戶外演出都涉及環保問題,不管有沒有輿論影響,環保都是懸在我們頭上的一把利劍”,王潮歌開門見山的說。事實上,《印象·麗江》在環保方面也做得很到位。王潮歌介紹,“《印象·麗江》的演出場所是玉龍雪山游客集散中心原有的配套設施,沒有新建任何建筑,只把墻面刷了顏色,而且在20公頃的土地上沒有伐過一棵樹,沒有鏟掉一塊草皮。為了保護環境,我們的上百匹馬沒有集中圈養,而是分給4公里外的一個村落中的農民,每家分養4匹,演出前由各家送到現場,我們還在他們的必經之路專門修了一個馬道,用柵欄把草地和馬隔開。我們也沒有為演員修建新宿舍,而是租用了附近高爾夫球場的房子”。《印象·麗江》環保概念還不僅體現在有形物質上,就連無形的聲污染都不允許存在,《印象·麗江》的音響設計宋多多表示,8組音響全部隱藏在演出的各個地方,而且箱體全部朝向觀眾席,觀眾席的坐墩是水泥制作的,里面呈蜂窩狀,這樣可以折射和吸收聲音,而且會根據觀眾的多少控制音量,這樣極其震撼的音響效果就不會傳到場外了。
自從《印象·劉三姐》打造出來之后,場場爆滿,甚至拉動當地GDP增長了兩個百分點的現實讓人不得不對張藝謀的“印象系列”抱有很大期望,事實上目前已有十多個省請他們在當地再做這樣的一個實景演出。“在創作《印象·劉三姐》時我們還只是單純的想怎樣把演出做好,后來開始火爆了我才意識到文化產業可以很具體的實現,而不是只掛在嘴邊上的”,張藝謀坦白地說。他還強調,“印象系列”絕不是單純的個人品牌問題,而是人們的精神需要產生變化后帶來的,希望自己能起到一定的帶動作用。張藝謀的言外之意是“印象系列”的創作還會繼續,王潮歌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一旦有合適的山水、人群、文化,我們就要一直‘印象’下去,因為我們的激情還有很多,關鍵看有沒有絕招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