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活動的開場嘉賓是廣州美術學院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鄧啟耀。鄧啟耀多年從事地方文化研究,同時是視覺人類學的奠基人。他本次演講的主題是《“味在順德”嗎?——流動與舌尖上的文化體認》。
鄧啟耀演講現場 攝影:劉鵬飛
鄧啟耀是順德龍江人,他首先分享了云南的家人來到順德尋找家鄉食物記憶的難忘經歷,他在順德品嘗到了鮮美的魚片粥、在友人家里品嘗到了母親做的莞味醬油雞的味道。但作為順德人,鄧啟耀并不認同“食在廣州,味在順德”這樣的說法,他認為對自己文化不要自美其美,還要美人之美,要贊美別人的好東西。
傣族用軟木樹截斷挖空做的飯甑,米飯放里面不會餿。云南江城,2009,攝影:鄧啟耀
在街天擺攤出售竹筒飯的傣族大嫂。云南潞西,2016,攝影:鄧啟耀
白族小吃。云南大理,2015,攝影:鄧啟耀
鄧啟耀曾在云南傣族地區當過知青、工人、畫家、公務員,成為學者后又對云南做了大量的考察調研。鄧啟耀認為中國傳統菜系的分類幾乎都是以漢文化為中心,中國菜系應該加上少數民族菜系。在演講中他向觀眾分享了云南豐富多樣的地方美食及習俗,鄧啟耀將云南少數民族的菜按味道概括,如“酸擺夷”指傣族喜好偏酸味,僅酸料就有檸檬、酸角、腌菜膏等不同的酸味?!疤饾h人”指漢人口味偏甜,“苦傈僳”指傈僳族菜偏苦涼,“臭崩龍”指德昂族飲食偏好發酵食品。
佤族過新米節聚餐,準備調料。云南西盟,1998,攝影:鄧啟耀
德昂族新娘在婆家展示腌制酸菜的本領。云南潞西,1993,攝影:鄧啟耀
鄧啟耀講解哈尼族奕車人的“阿巴多”酒宴 攝影:彭文彪 圖片來源:大乾
傈僳族喝同心酒。云南怒江,2010,攝影:鄧啟耀
云南的食物緊密嵌入多民族的節慶習俗之中,如哈尼族的祭護寨神、拜龍求雨的長街宴,哈尼族奕車人男女交友的“阿巴多”酒宴,苗族的“嘗新節”等等。食物在這些活動中具有象征意味,比如“阿巴多”酒宴上采集的野生魔芋、活螃蟹、公雞腰并非食物而是作為諧音,成為青年男女對歌的引子。
油炸水蜈蚣。云南漾濞,1998,攝影:鄧啟耀
云南食材來源于山林豐富的自然本味,西雙版納有一句諺語,“一動就是肉,一綠就是菜”,大山對于當地人就是廚房,這里有干巴菌、雞樅、雞油、牛肝和松茸等各種菌子;黃花菜、刺梨花、蜜蜂花、羊奶花等多種食用花,至于植物的根莖葉果更是數不勝數,可食用的蟲子也有很多。野生的蔬果有些看起來又丑又小產量極低,但具有城市蔬果不具備的原始本味。鄧啟耀由此感受到了這里的人民與當下主流不同的食物價值觀。
鄧啟耀演講現場 攝影:彭文彪 圖片來源:大乾
鄧啟耀作為研究者總結在云南最有趣的的方式就是游走,吃沒吃過的東西,見沒見過的人和事。要保持野性,保持陌生感和新鮮感,特立獨行,敢于“撒野”,不唯前人和常規是瞻。
鄧啟耀
鄧啟耀,順德龍江人,廣州美術學院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人類學博導,中國視覺人類學的奠基人,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常務理事、廣州歷史鄉村保護與發展協會會長曾主持東莞歷史文化調查、沙灣古鎮歷史文化資源調查、二戰墜機打撈暨紀念航空器誕生百年電視系列片策劃;出版有《滇藏文化帶考察》等數十本著作及紀錄片。
(完整演講文章后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