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隆里國際新媒體藝術節開幕,文藝表演展示隆里花臉龍
第三屆隆里國際新媒體藝術節開幕式主視覺設計,由青陽門和“隆里”拼音首字母組成
10月1日晚,由中國舞臺美術學會和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三屆隆里國際新媒體藝術節”在貴州省錦屏縣隆里古鎮正式拉開帷幕。本屆藝術節為期5天,以“他鄉、在場、轉變”為主題。在開幕式上,黔東南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錦屏縣委書記毛有智表示,本屆藝術節將促進錦屏縣文化、旅游、生態、自然等優勢融合發展,將為文化扶貧、旅游扶貧、產業扶貧等戰略注入新的血液。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長曹林在開幕辭中說:“隆里是傳統的,但也是和當代的脈搏相連接的。我們將繼續把藝術節持續下去,和當地的居民一起創造高質量的藝術和生活品質,這是我們的目標”。
隆里新媒體藝術節總策展人、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長曹林致開幕辭(圖片來源:中國舞臺美術學會)
黔東南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錦屏縣委書記毛有智致開幕辭(圖片來源:中國舞臺美術學會)
開幕式上,“中國劇場音響效果十佳優秀工程”頒發獎項
開幕式激光文藝表演《祭龍》
1.他鄉
唐代王昌齡因一首《梨花賦》被貶謫至夜郎地任龍標尉,在龍標設書院,發展教育和文化。明朝政府為平定叛亂,在隆里屯兵,大批漢族士兵攜帶家眷遷居至此,還帶來了來自江西、江蘇、安徽等地的文化。從貴陽一直向東,這里類似徽派的建筑風格在黔東南眾多侗族的建筑中獨樹一幟,這里就是曾經被遺忘的“漢文化孤島”。從居民的門前路過,家家戶戶的墻上都掛滿了祖先像。這便是“他鄉”對于隆里的意義,曹林對它的解釋是,另一方面,對于在隆里的藝術家,“他鄉“的創作會給作品注入新的內涵和開放性。身處擁有稻田的古鎮,嗅著草木灰和傍晚農家炒辣椒的味道,與以往在工作室的藝術相比,它一定會在鄉村被賦予另一種基因。
隆里古城青陽門
隆里街景
2.在場
曹林認為,古鎮的傳統不僅是可見的傳統,還有不可見的人際關系。新媒體藝術進入鄉村時會參與這一秩序的構建。藝術家的在地創作會更加深入,與鄉村的生活形成有機互動,完成對日常生活的參與,而不是破壞。
在隆里,隨處可見藝術家創作的身影
3.轉變
曹林在致辭中表示,他們希望通過藝術節給隆里古城的居民帶來觀念和審美上的轉變。同樣重要的是把藝術資源轉變為經濟價值直接惠及當地群眾,完成教育、文化和經濟上的多重提升。鄉村旅游產業建設如何落地?如何把隆里打造成國際知名的品牌?這些問題在本屆新媒體藝術節中得到特別的關注和執行。本屆藝術節還邀請著名設計師參與當地有特色的民俗建設,用當代設計理念來保護非遺項目。
藝術節期間,隆里古城門上的海報
隆里在連續舉辦了兩屆新媒體藝術節后,在每年的深秋,總會有來自大城市的游客、穿著時尚的藝術院校學子和藝術家聚集在此,研究和醞釀自己的作品。體現著科技與未來的當代藝術住進了擁有上百年歷史的家族宗祠,與雕梁畫棟纏繞在一起,它們的意義或許超出了“在地性”的概念,能引發我們對人類歷史和文明的深入思考。曹林介紹說,之所以把藝術節的地點設在隆里,是因為當地保留了相當完整的傳統文化結構。古老的場域要與先鋒科技產生強烈文化反差,這也是藝術節在醞釀時設定的策展思路。
中國戲曲學院作品《共生》展覽現場
來自全國12所藝術院校動畫、舞臺美術、視覺傳達、數字媒體等相關專業的學生把自己的作品請進古城。正值國慶假期,這些充滿奇思妙想和深刻思考的作品同小商販一起擺起了“貨攤”,游客從商店出來,隨時可以走入另外一種藝術世界。在藝術節的閉幕式上,還將揭曉“小陀螺獎學金”的評選結果,獎項將從60件藝術節青年學生的新媒體藝術作品中選出,以促進藝術家的成才和旅游效益的開發。
上海戲劇學院的展覽場地設在隆里陶家大院,現仍用于居住。圖為作品《靜·像》局部
這次參加藝術節的12所藝術院校都把該校的數字媒體、動畫、戲劇舞臺美術設計等專業成果呈現出來,可以說這是一次中國新媒體藝術高等教育成果的一次集體亮相。學生們的作品體現了對人的成長、人的居所和人的歷史境遇的深切關注。更為可貴的是,學生都立足于自身的視角和切入點,他們的選擇和態度體現了時代焦慮的一部分。天津美術學院的交互設計作品《NO ONE SURVIVED》,展現網絡與人類的共生與博弈;中國傳媒大學數媒和動畫系的影像作品《三腳貓》以一只貓的視角,旁觀一個男孩不斷改變自己的過程,更是當下青年對自身成長焦慮的普遍訴說;中國戲曲學院與瑞士蘇黎世大學聯合工作坊的作品《共生》通過打破舞蹈傳統的程式化,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脫離自己進行自我審視,在“根系”和“樹干”的情境中探討在互聯網社會中人的自我身份:“當肉身不存在時,思想還存在嗎?"。廣西藝術學院的作品《無垢》的生成很偶然,團隊布展時遇見許多好奇的孩子,他們從中了解到當地小學因條件所限并未開設美術課,于是索性改變原有方案,給近百位孩子提供美術輔導和畫具,讓孩子們在雪紡紗上畫自畫像。作品不僅讓孩子們完成了對藝術的體驗,又促進了他們的自我認知。孩子們的繪畫被懸掛在竹竿搭成的框架結構上,在田野中飄舞。
中國戲曲學院和瑞士蘇黎世大學合作的作品《共生》劇照(圖片來源:中國舞臺美術學會)
中國戲曲學院舞臺美術系的裝置作品《覓秘》,探討生命的兩面性,并制造一個隱形的戲劇空間(圖片來源:中國舞臺美術學會)
廣西藝術學院裝置作品《無垢》
投射在孩子們作品上的影像,其中記錄了作品的誕生
《無垢》在稻田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作品《低保真屋》影像 ,關注從事裸體藝術攝影創作的青年群體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作品《微笑背后》交互裝置
中國傳媒大學影像作品《三腳貓》
觀眾在中國傳媒大學的作品前體驗VR游戲
天津美術學院作品《NO ONE SURVIVED》 交互裝置
上海戲劇學院的裝置作品《靜·像》(圖片來源:中國舞臺美術學會)
《靜·像》展覽現場
另一部分作品則充滿對新媒體藝術語言的思考。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展示的交互作品《香蕉熱》通過作為工作方法的“切片”行為,從迭代、染色等不同領域的概念出發,完成了從文本到圖像的轉化。觀眾通過選擇特定的文本觸摸屏幕,便可以得到圖像化的呈現,這種呈現既符合文本自身的邏輯,又是視覺的。四川美術學院的浸沒式影像裝置《蝶影重重》營造了影像虛擬世界與空間實體的交錯,試圖拓展觀看的邊界。
清華美院作品《香蕉熱——基于文本信息的切片設計方法視覺化探究》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影像作品《人體生物鐘》,將人體的非視覺神經通路用小球軌道滑行的方式展示,用于科普領域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影像作品,展示音樂圖像化的體驗活動,將音樂的節奏轉化成顏料和筆觸,在紙上印出一副繪畫。
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浸沒式影像裝置《蝶影重重》
山東藝術學院動畫短片《我和他》,作品投射在消防水帶搭成的幕布上
浙江傳媒學院的影像作品《空相》,作品要求觀眾透過龍標書院的窗欞觀看
北京電影學院的影像裝置作品《逝者如斯》被安放在古宅的閣樓中,表達對時間流逝的感嘆
隆里大學生新媒體藝術創作展策展人愛默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院校的學生們在隆里布展時,由于他們彼此之間的展位都很近,這形成了一種深入交流的平臺。“我們的學生感嘆道各個院校的風格差異很大,因為這些來自全國的學校是有不同氣質的。并且學生們吃住都在一起,這對他們學習的促進非常大”。隆里新媒體藝術節總策展人、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長曹林在觀看完展覽后說,學生們能很熟練地駕馭新技術,但也不拘泥于此,作品既深刻,又能與古城融合,并且還體現了對環境的應變能力,這就是”在場”的價值所在,并且這種環境還刺激了學生脫離案頭思維,使創作一直保持靈活、開放的狀態。
參加開幕的領導、藝術家和嘉賓
在藝術節開幕當天,中國舞臺美術學會的品牌活動“寫意中國·醉美隆里”寫生作品展也同期開幕,九位畫家在隆里長期駐扎描繪當地美景的同時,也給當地的孩子們提供公益藝術教育課程,以激發他們對藝術的熱愛,并為當地花臉龍的傳承留下火種。在藝術節的五天里,論壇活動現場還將設立捐款箱,藝術家和到場嘉賓將獻出自己的愛心,隆里鄉紅十字會會把這筆善款推進當地的藝術教育發展和對貧困家庭的資助。
展覽海報
左鋼《隆溪河畔2》80×60cm 2018年9月
除院校學生外,來自廣東舞美研究會推出的新媒體作品《拓敘·你》接續前兩屆藝術節的影像《拓》和《敘》,用冰面屏將屏幕置于祠堂的門前巷子口、街角、廣場,播放隆里人關于家鄉的敘說,講隆里的故事。“參觀有什么不好呢?人家大老遠跑過來,就是為了了解一下,都是真誠的”“看到家鄉的石子路,還是覺得獨一無二”這條石子路從古至今就是如此。“因為書院,我可以在家工作,可以帶孩子”……這些敘述就像門前的老人在與游客聊天,也像是長輩對子孫的教導。聲音從巷子里傳出,即便站在稻田里也依稀能聽見。在未來的兩年,《拓敘》系列還將推出以“我”和“他”的視角創作的新媒體作品。
古建筑前的《拓敘·你》
在古戲臺廣場,曹林會長創作的交互裝置《嚎叫》更像是一款廟會中的游戲,觀眾對面前的漫畫形象大喊,大屏幕上顯示分貝數,音量最高者可得獎品。經過的游人被聲音吸引紛紛駐足。這樣的作品更接地氣、參與度更高,甚至演化成一種行為藝術。
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長曹林的交互裝置作品《嚎叫》,屏幕上的漫畫形象和文字均由作者完成
夜晚環宇激光秀
激光秀以隆里草堂為載體
關于舞臺美術和新媒體藝術,最無法繞開的就是技術問題。為推進“大舞美”概念的實踐,本屆新媒體藝術節在10月3號特別舉辦了“中國劇場劇院優質音響藝術效果”高峰論壇,十家獲得優秀音效獎的設計單位與專家評審組一同展示項目和評議。2號當天,隆里草堂舉行了題為“藝術鄉建與文旅創作”的高峰論壇。來自高等院校、文化企業和設備制造商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藝術產業扶貧的成功經驗。探討如舞臺燈光、舞臺機械和文化旅游演藝劇目、文旅展示和運營諸多議題,促進了藝術、旅游、科技、社會學、建筑理念等各方面的融合跨界,大大促進了藝術鄉建的高質量呈現。論壇氣氛熱烈,引發參會嘉賓的廣泛交流和討論。
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主任伊天夫主持“藝術鄉建與文旅創作”高峰論壇
參加“中國劇場劇院優質音響藝術效果”高峰論壇的嘉賓合影
在“藝術鄉建與文旅創作”高峰論壇中,北京交通大學建筑系碩士生導師、建筑師王泉介紹了關于建筑設計介入鄉建的成功案例。他提到,好的鄉村建筑設計會發掘空間與人、人與水體的關系,更會分析當地人的行為來做設計,而不是對傳統磚瓦的復制。通過發掘當地的文化,運用傳統的材料表達當代的觀念,其目的最終還是為了使居民的文化習慣得到保留,使生活更加舒適。文化和旅游部海外文化中心副研究員、副處長許立勇從政策方面展開論述,提出融合、特色和提升是文旅產業的重點,是“群馬拉大車”的工程。中央電視臺電子音樂工作室主任方兵以音樂小鎮為例,認為生活才是小鎮的根本。藝術在其中是對居民的幫助,是他們真正所熱愛的東西、是自然而然的生長。他還提到:“當一種文化形態是民族的、同時又是人類所關心的,才是世界的”。
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長曹林做論壇總結發言
曹林在總結發言中說,細算下來,三屆藝術節至今已經舉辦11場高峰論壇,積累了大量文獻。他特別提到了開幕式上評選出的“劇場優秀音響效果十佳工程”,這一系列活動和評選連接了技術與學術,因此背后也組建了龐大的學術班子,目的就是要指明當代中國舞美發展的現狀與趨勢。放眼當下,這樣的學術平臺及其高度的學術水準是很少見的。10月4日,“新媒體藝術創作與實踐”高峰論壇還將在龍標書院舉行。
孩子們在院校作品面前駐足
畫家的寫生活動常常引來當地孩子們的圍觀
貼滿古城的藝術節海報
曹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隆里藝術節未來的最大愿望就是把駐地藝術家創作繼續進行下去,因為這不僅是“大舞美”觀念讓藝術家走進自然的初衷,更是讓藝術界的熱度常態化的直接保證。“在隆里的藝術家寫生和創作時,有大批的孩子非常好奇地去觀看,我們舉辦的公益藝術講堂開始前已經有幾十個孩子在門口排隊了,場面很令人感動”。主辦方一直在確保相關活動不影響居民生活,布展當中釘釘子、拉電線都有嚴格要求,展覽更不能影響居民生活。“藝術節舉辦了三屆,第一屆的時候鄉親們還有些驚愕,因為當時短短五天,小城就聚集了20萬人;第二屆的時候他們開始慢慢主動去了解藝術;到了現在,古鎮的居民已經為家鄉有藝術節而感到驕傲了,他們也因為自己接觸到了來自世界的、新潮的藝術而感到驕傲了。鄉親們都很熱情,許多作品的材料都是他們提供的“。藝術鄉建展現出了巨大的力量,曹林介紹說,不僅本屆藝術節會邀請世界一流的設計師來進行隆里的民宿改造,因為藝術節品牌的傳播,一所新媒體培訓學校也在周邊開辦。對藝術教育的關注、對居民觀念的影響乃至經濟的增長,這就是藝術節留給隆里的無形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