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者
ASHER, Frederick M. 國際主席
汪悅進 中方主席
黃冰 青年主席
ZOHAR, Ayelet
??? The Intimate, the Controversial and the Public Sphere: Koizumi Meiro's Video Performances
WU Xueshan
??? Through Media: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mage of ‘Long Wall of Ten Thousand Li
WHYTE, Iain Boyd
???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Translation
唐宏峰
??? Remediation in Dianshizhai Pictorial
ROBERTS, Claire
??? David Adjaye's Cosmopolitan Eye
PURTLE, Jennifer
??? Optical Media in Postglobal Perspective
O'BRIEN, Elaine
??? Rooted and Routed: The Worlding of Contemporary Indigenous Art
NELSON, Steven
??? David Adjaye's Cosmopolitan Eye
JONES, Caroline
??? Occupying the Global Village
GRAU, Oliver
??? On a Political Iconography of Information Societies
BARTSCH, Anna-Maria
??? The Selfie - Art or Expression of the “Stupidity of the Masses”?
解釋一:
媒體和媒介近來成為藝術理論和藝術實踐中最前沿且活躍的話題。技術發展導致了新媒介對于舊媒介的激烈革新,隨之而來的便是新的藝術媒介的風行。新媒介也自然衍生出了新型的觀念藝術和非實體藝術這些新藝術形式。對于媒介特殊性的超越,對“后媒介狀況”的熱衷或糾結,或是借新媒體重鑄舊媒材等等,這些現象都歸集于一個媒介問題。藝術媒介難以坐實:一方面包括材料與技術載體,另一方面包括社會實踐和文化成規。藝術媒介便介于這兩者之間。偏重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會導致對媒介完全不同的理解與闡釋。近來對于自動化,影像技術,新材料和物體自我意識導向等新課題的出現,引出新討論焦點:媒介究竟主要屬物質還是精神范疇,抑或是兩者兼顧?新舊媒體的交叉同時也促使我們思考究竟是什么驅動視覺文化的變化:是技術還是認知主體?是物本位還是人本位,抑或是兩者皆是?圖像作為媒材藝術載體如何改變或塑造我們的世界觀?我們如何梳理或調和藝術媒介這種既無所不在又難以坐實的矛盾?媒介的這種雙重屬性在全球化背景下是如何展開的?本會場主席誠邀學者提交論文,討論范圍既可以與上述問題有關,亦可以不限于此,只要是與藝術媒介相關問題的探討,皆屬考慮范圍之內。
解釋二:
在這個關于媒介和視覺的分會中,我們要討論兩個問題:第一,信息時代中的全球性是如何影響文化身份的形成;第二,便捷的傳播方式是如何締造了越來越趨同的世界文化。例如,我們會問,東南亞的當代藝術有什么特點?今天那些居住在東南亞的藝術家或許已經逐漸失去了他們的文化身份,他們的作品可能與其他地區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沒有太大的區別,盡管這個區域依舊深受佛教和印度教文化的影響。
當談及現當代藝術的時候,我們是否會主觀地假想一種主導性文化的存在——例如歐美的藝術實踐和形式——媒體的廣泛傳播使得它的觀念在世界范圍內被接受和認可。與此同時,我們不會忘記日本的浮世繪是如何影響了十九世紀法國藝術的發展,那么今天在地球的某一個角落是否依舊存在一種視覺文化去激勵當代歐美藝術家的創作?總之,形形色色的媒體/媒介共同塑造了全球性的文化,為區域性藝術語言的發展創造了環境——趨同性和抵抗性并存。我們在強調媒體重要性的同時,也需要探究不同媒體/媒介在上述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觀眾對于這種視覺產物或積極或消極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