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第十三分會場
傳播與接受
編者按:日前,大會籌委會的工作會議上決定,為方便國內外專業人士提前了解本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的內容,秘書處邀請每一個分會的主席分別對各自主持場次的主題進行闡述,并且介紹參加會議的人員和將要做出的報告內容。我們此次大會共設21個分會場,每一個分會場由一位國際主席、一位中方主席和一位青年主席組成,這63位主席已經在近兩年的準備中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和智慧。我們將按順序推送每個分會場的內容介紹,今天呈現的是第十三分會“傳播與接受”。
概念
“傳播與接受”這一話題的探討由來已久。當藝術及藝術概念在A、B兩個文化之間傳播時,A文化中經傳播的內容在被B文化接受之前,經常遭遇B基于自身文化語境而形成的種種偏見和過濾。在傳播和接受過程中,藝術和藝術概念原本的興趣范式未必能得到保留。
在本次分會中,我們基于對上述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互補關系的關注,提出要強調藝術及藝術概念跨文化傳播和接受的整個過程,也即不同的傳播模式和途徑所起的作用。我們希望由此闡明全新的傳播模式和途徑是如何拓寬相對性的價值,又是如何增強對人文的實在影響的。
在藝術及藝術概念的傳播和接受中,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些熟知材料特性、圖像學以及經典藝術形式表達模式的秉才者,能夠在他們的跨文化之旅中對原初形式進行再創作和再生產,使之煥然一新,并發起教育活動。他們對藝術概念在不同文化體系中的傳播貢獻斐然。
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長久以來在東、西方和南半球,有許多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并未參與傳播和接受過程的具體案例。在這些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缺席的案例中,經傳播的藝術品和藝術知識源于藝術類圖書或技術性的藝術手冊。有時這些出版物發揮了比藝術家更重要的作用。同時應當注意,盡管是采用了不同的材料、形式和尺度,模仿原作的小型模型和平面式樣依然是有效的替代品。
最后要說明的一點,接受的時滯問題在此前的會議中討論不多,因此本分會將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在傳播與接受的歷史中常見的時滯問題,一般認為是源于接受方的歷史背景,其先前的藝術和藝術概念形成了對新藝術、新觀念的偏見和過濾。
針對本分會的概念,我們制定了如下五個分組主題,并給出了范例。
第13分會的分組主題
1)對不同表達模式的全新接受及其影響
· 中國宮廷經典藝術形式在東亞
· 東方對西方藝術表現方式(三維透視法和明暗畫法)的接受
· 19世紀歐洲藝術對日本浮世繪形式語言的吸納
· 20世紀現代主義藝術家對非洲藝術的發現
· 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在當代藝術中的廣泛傳播與書法藝術和民俗藝術的興起或重議
2)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在傳播與接受過程中的作用
· 東亞或其他不同文化體系的藝術家的往來交流
· 從主導文化體系學成歸來的藝術家所發揮的作用
· 日韓僧人從中國歸國后對宗教圣像的傳播
· 耶穌會在東方和南半球的教育活動與實踐
3)藝術概念和形式通過知識的傳播(例如書籍、手冊)
· 中國文化圈中藝術類書籍和實踐手冊的廣泛傳播
· 藝術家的傳奇經歷和他們對新的藝術運動的形成所產生的影響
4)傳播與接受過程中藝術模式、流派、形式或材料的流變
· 素描作為織物和壁畫藝術原初形式的傳播媒介
· 宗教圣像傳播中雕塑和繪畫的互相轉化
· 藝術跨文化傳播中同一圖像題材在不同材質中的應用
· 可復制的西方版畫在不同文化體系中的傳播
· 當代藝術市場中大師作品的偶像地位
5)藝術形式和藝術概念接受過程中的時滯
· 在接觸中國經典藝術形式的過程中日本與韓國之間的時滯
· 不同文化體系對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接受
· 東亞和西方對潑墨繪畫的不同理解
· 西方對東方藝術的發現以及東方對南半球藝術的發現
· 民族藝術史形成中對邊緣藝術的再評價
征稿
本次分會目標是研究藝術及藝術概念跨文化傳播的生動過程,以及此過程帶來的興趣和表達范式的改變。之前的會議已經提出了這個話題,但在這里我們將強調不同的轉化模式、途徑和方法,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一件作品的相對價值和解讀,如何改變藝術作品和觀念對傳播與接受兩者的影響的。
論文原則上可以廣泛采例,但應征論文應以藝術和藝術概念跨文化傳播的全過程為出發點,即使論文僅著重討論其中一個方面。為了保持此次分會內容的一致性,建議采用以下五組分主題。應征論文至少應探討本分會概念所列舉的五個主題之一:
1)對不同表達模式的全新接受及其影響
2)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在傳播與接受過程中的作用
3)藝術概念和形式通過知識的傳播(例如書籍、手冊)
4)傳播與接受過程中藝術模式、流派、形式或材料的流變
5)藝術形式和藝術概念接受過程中的時滯
執筆人:清華大學 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