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8日,經過一年多的籌備,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主辦,六所國際知名藝術院校共同參與的第二屆CAFAM雙年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第二屆CAFAM雙年展以“無形的手:策展作為立場”為主題,邀請了全球6所著名藝術院校策展專業的畢業生參與策展,整個展覽分為6部分,分別是安吉拉?赫拉爾迪的“游戲理論”、胡丹潔的“《金枝》的密碼:巫術、鬼魂與面孔的經濟學”、基特?哈蒙茲的“沒有木偶比操縱者更愚蠢”、馬楠的“博物館地下室”、維羅尼卡?瓦倫蒂尼的“關于模糊性和其他游戲形式”和翁笑雨的“物的議會,在持續迷惑的好奇中漫步”。同時展覽還包括“策展譜系考”部分,對19世紀上半葉以來的策展歷史進行了梳理。
展覽現場,藝術中國采訪了第二屆CAFAM雙年展策展人馬楠。
藝術中國:首先能不能談一下“博物館地下室”這個命題是如何構思出來的?
馬楠:“博物館地下室”其實就是在我們的藝術圈里面,如果我們把藝術當做一個知識生產的發動機,我們用它來驅動自己去重新思考周圍的世界、去感知的話,那么我們會對藝術本身這個事情產生很多疑問或者很多我們所謂的批判,如果是對于之前在博物館的展示的話,就是說我們往往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是無效的。
這次展覽的題目是“無形的手”,當然無形的手有它明確的意旨,像藝術市場等等這些東西,那我的感覺是如果我們拋開這些講不清的話題,我們如何能夠讓平常圍繞著我們的東西在這個話題中生效,我就想到了如果用兩個比較具象的物理上的空間來定義我的展覽的話,一個就是“博物館的地下室”,另一個就是“海島”。
之所以我會提到“博物館的地下室”,是因為我覺得地下室是地上的一個翻轉,就相當于美術館自身是有解決方案的,那就是它的地下室的狀態,地下室是地上的一個鏡像,但是地下的狀態跟地上有一些非常微妙的變化。比方說物的呈現的狀態是不一樣的,它歸類的方式是不一樣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人在中間的關系是不一樣的,這個是我從“無形的手”鏈接到我的“博物館地下室”的這個意象;另外一個之所以會鏈接到島嶼這個意象是因為地下室物的這種排布和呈現的狀態更有活性,然后物的邊界,就是之前我們定義出來的關于自然物,人工物,藝術品等等這些邊界都會變得相對模糊,物是呈現在一個動詞的狀態,而不是一個名詞的狀態,如果我們把這些想像成物的海洋這樣的一個地下室,就是我們想象博物館的地下室它其實是鏈接的,鏈接在一起的,那么我們如何把這些東西重新聚合起來,那聚合起來它又是什么?策展在中間起到了什么作用?這個就是我后來會推出另外一個意象的原因,關于海島這個意象,海島鏈接的另一個概念就是烏托邦,不管是建筑上的烏托邦還是社會主義烏托邦的想象,那它其實都是暗含著人類一直以來在尋找但是無法實現的東西,但它之所以一直是有意義的而且是美妙的,就是因為它無法實現,一旦實現了它就是不完美的,而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不斷的去推演它能夠實現的可能性,這個也是我所認為的潛在性所在的地方。就是我們從未建成的從圖紙的二維的東西進入到三維的東西之間的非常有動能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我認為它是非常有能量和潛在性的部分。這也是我想用整個展覽來回應總標題,其中也暗含了博物館展覽區域里面所原有的既定的意義權利結構關系翻轉下來之后的一個變化,物的狀態翻轉下來的一個變化以及相互之間產生的關系場發生的變化。
藝術中國:你覺得作為年輕一代的策展人和前一輩走向國際的策展人相比,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呢?
馬楠:當初選我過來的時候我有一點猶豫,因為我覺得我沒有辦法代表一個學校,如果我僅僅代表我個人的話,我肯定會帶著自己很多的學科背景等等這些東西來,要這樣理解的話我可以接受一次這樣的定位,那如果是讓我代表中國美術學院策展專業的教學成果的話,我覺得我代表不了。
另外跟前輩們的工作相比,前輩們是做了很多開創性工作,他們有非常強的社會責任與社會意識在里面,作為年輕一代的策展人,展覽有非常多的形式與可能性,我比較習慣的方式是用我感受到的目前可能會存在問題的一些方面去入手,然后不斷的去推研它的可能性,相當于前人都是我的先在文本,如果說我們這個展覽里面存在先在文本這個概念的話,老一輩策展人他們都是我的先在文本,但是不是說先在文本在了,我們就能夠書寫了,而是先在文本在,我們更可以書寫了,就是因為他們前人已經做了這么多的努力,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反而更有生產性,因為如果他們是關鍵詞的話,關鍵詞中間的這些鏈接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這個我覺得也跟我剛才講的從二維到三維中間的潛在性是相關的,它是非常粘稠有彈性的一個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