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院史訪談合影(左起:王麗丹、田自秉、吳淑生、郭秋惠)
????【簡介】郭秋惠,1998年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系(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在史論系攻讀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11年3月,博士后出站后留系任教。
問:當年考大學為什么選擇藝術史論這一專業?
答:我從小就學習書法,在閩南一帶有這樣的傳統,小學高年級設有書法課。我們三個女同學跟隨藝術啟蒙老師朱元暹先生學習書法、繪畫。一開始我們只是把它當作一種課余的愛好,每天放學去練一到兩個小時的書法。我楷書學顏體,行書學王羲之的《蘭亭序》和文徵明的《赤壁賦》,隸書學漢隸和清朝伊秉綬等。我的文化課成績一直不錯,到高中又學習繪畫。老師看到我成績挺好,又喜愛畫畫,告訴我有這樣一個專業,既需要成績好,又可以畫畫。我一聽就覺得很有興趣。當時我們學院叫“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是設計類最好的學校,畫畫也很強,我特別向往。那之后我就和好友賴靜芳一起努力考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史論系,1998年4月在南京參加專業考試。我們當時懷抱著一種藝術的理想,決定給自己三年的期限參加高考,當年填高考志愿的時候,我只填了“中央工藝美院”。我很幸運當年就考中了。
問:談談剛入學時的感受吧。
答:我剛入學的時候還是比較自卑的,因為看到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強項。有的同學家傳特別好,有的讀了很多文學名著。反正就是這個同學這個厲害,那個同學那個厲害,所以覺得自己應該加倍努力。我上課的時候都很認真,去發現每個老師的優點,當然不可能每個老師所有方面都很強,但是他一定有自己擅長的部分,用這種眼光去看的時候,就不會上課打瞌睡了。
問:請您介紹一下您當時史論系的課程安排。
答:一開始是畫畫,素描、色彩。色彩由李永存老師教,他還教我們外國美術史,他的筆名是薄云,曾經是星星畫會的成員,很有成就的畫家,人也有風度。素描是現在的學院書記趙萌老師教,當年他是我們班主任,但很快就因為當中華世紀壇的藝術總監被調走了。后來,班主任換成杭間老師,他從《裝飾》雜志社調到史論系,給我們班好多的專業期刊雜志,還組織我們開讀書會。我們當時除了專業課,還上實踐類的課,也上一些設計基礎的課和文化課,我覺得還是很豐富的。文化課比如有傳統道德、思想修養、英語、大學語文等,實踐類和設計基礎的課像印染、陶瓷、計算機設計、平面構成、圖案、白描、美術字等,專業課像中外工藝美術史、中外美術史、美術考古等,尤其是中國工藝美術史,是要重點學的。我們當時上中國工藝美術史,一整學期都是這個課,還是很受益的,當時是單元制,也就是連續幾周都上這門課。幾周下來全身心撲在一門課上,不容易分散精力,所以學的時候特別專注。
問:回憶一下您的老師們吧。
答:從中國工藝美術史這門課講,原始社會到漢代是鄒文老師講,魏晉到元是尚剛老師上,杭間老師講明清到近現代,三個老師上一門課,每個老師都有他突出的特點。鄒文老師思路特別靈活,他課前要求我們做表格,表格形式可以自行設計,課后就畫經典器物的造型和紋樣。經過這樣的一套訓練下來,知識在腦袋里的印象就很深刻了。鄒文老師上課時也會有一些發散,比如原始社會,你可以設身處地地想一想當時的人、當時人的能力、當時人的生存環境。他也把考察少數民族部落的成果與課程相通的地方結合起來。尚老師就不一樣了,非常的嚴謹,注重史料的梳理,這是另外一個訓練了,大學四年他給我們的影響還是很深刻的,包括寫作的規范。交尚老師的作業只能有1500~2000字的正文,所以有時候我們就在腳注發揮,有時候一篇論文寫下來腳注比正文還多。杭老師和鄒老師有相像的地方,他們都是史論系第一屆本科生,都留在了《裝飾》雜志社。杭老師上課是把什么都打開來,不分工藝美術和美術的界限,打通了來講。島子老師給我們上課時邀請當代藝術家來授課,帶領我們去參觀前衛藝術展覽,還推薦學生的優秀論文去發表,他在學校和當代藝術的圈子之間架起了一道橋梁。李硯祖老師將中、外、史、論結合得特別好。張夫也老師擅長外國工藝美術史,而且日語很好,他是陶瓷系畢業的,畫畫、書法也很不錯。李靜杰老師是佛教美術的專家,跟著他進行田野考察非常專業。總之,每個老師都有不同的風格,都有自己的優點,所以我也學下來傳給你們。
問:那對您影響最大的老師呢?
答:我覺得都有影響吧,但是如果綜合十幾年下來,肯定是杭間老師了。2002年本科畢業后,我讀他的碩士、博士,又跟他做博士后的工作。2006年他帶領我們編寫院史,編輯《傳統與學術:院史資料集》;2007年他策劃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召開的“設計與中國設計史研究年會設計史年會”,并編寫文集《設計史研究》,我和另外兩名同學做他的學術助理;2009年他主編《中國現代藝術與設計學術思想叢書》,我是編輯辦公室副主任,并編輯《吳勞文集》(現在在編第二輯了,雖然杭間老師去年調到中國美術學院了,我還要繼續做這項工作);2010年他策劃《光華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老照片展(1956-1999)》(2011年出了同名畫冊),我和張京生老師是展覽總負責;2011年他是首屆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的策展人,我在三年展籌備辦公室負責媒體和綜合協調;跟著導師做這些工作,我得到的鍛煉還是綜合的。今年杭老師還是上海藝術設計大展的主策展人,我無緣參加這項工作,但我曾參加過2003年上海設計大展關于“家”的文獻大展,杭老師讓他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例如從文學的角度、從文字的角度、從傳說的角度等等,我選擇從文字的角度進行梳理,有時候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同樣的東西,也許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問:您上學的時候有沒有什么難忘的事?
答:難忘的事還是挺多的,挑一個說吧。2000年,杭老師剛當系領導,帶領我們建立系資料室,他帶我們去三聯書店,每人拿個小推車看到什么好書就放到里面,不用我們付錢,拿支票去買。我們買了一些更新比較快的、比較新的、跟專業契合度比較高的書,充實了系里的資料室。我還記得我在地下一層拿了一本《行業神崇拜: 中國民眾造神運動硏究》。那一天參加買書的同學應該都印象深刻的,感覺很爽。
問:史論系也三十年了,說說對我們系的寄語和希望吧。
答:我在系里十五年了,剛好是史論系歷史的一半,從學生到老師,角色在變化,感情還是很深的,很珍惜。我想,有一些好的傳統還是要堅持下來,希望能多一些平臺讓老師之間,同學之間,還有老師與同學之間多多交流,這種交流我希望是全方位的,因為“教”和“育”是一起的。我們系老師在外面的兼職很多,平臺也很大,但是系里集體發力的東西還是需要有的,希望大家能夠團結起來一起做。像中央美術學院還是有一些大的項目,老師團隊、師生一起那種力量就能更大一點。我們不僅老師少,學生也不多,而且各個老師有不同的方向,所以團隊合作研究可能少了一點。此外,以前系里經常會外聘有學術影響力的先生來講課,這也是很不錯的傳統。三十而立,希望史論系發展得越來越好!
(采訪:申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