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指南針計劃”專項介紹
一、背景與意義
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它們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偉大物質財富。這些印證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的文化遺產,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先輩們的偉大智慧和創新精神,有力地證明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民族創新史。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這些文化遺產所蘊藏的重要科學價值,充分展示我國古代發明創造,探究其形成的歷史淵源和背景,對于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文化,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繼承和弘揚民族創新精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作用。
2005年,國家文物局提出系統開展實證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的文化遺產的價值挖掘與展示專項的構想,并得到了財政部、科技部、教育部、文化部等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該專項被命名為“指南針計劃——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的價值挖掘與展示”(以下簡稱“指南針計劃”)。國家文物局積極組織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文物研究所、河南博物院等單位的有關專家,開展了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在先后聽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領域百余名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了專項可行性研究報告。“指南針計劃”立項可行性研究和整體實施方案已經通過專家論證,并分別被納入了《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國家“十一五”文物事業發展規劃》,以及《文化遺產保護科學和技術發展“十一五”規劃》。
“指南針計劃”專項是一項涉及范圍廣、工作任務重,涉及文化遺產、科學技術、國民教育等諸多方面的國家重大項目,是以促進文化遺產保護和國家自主創新為目的,局部重點突破帶動整體全面提高的戰略性引導項目。“指南針計劃”的實施,對于發掘祖國文化遺產,提高對古代科技史的研究水平,進一步推動我國考古事業向縱深發展;對于彰顯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和創造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對于提高博物館的展示水平,使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相統一,推動文博事業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對于全國落實科學發展觀,動員億萬人民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都有重要意義。
二、主要內容
本專項主要內容包括:以實證我國古代重大發明創造的文化遺產為工作對象,組織跨學科、跨領域、跨部門的力量,制定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的價值挖掘與展示工作總體規劃;利用現代科學和技術,開展農業、水利、交通、營造、紡織等領域的系列文化遺產專項調查;采用文獻學方法、考古學方法、實驗室方法、工程模擬方法、國際對比方法,多學科交叉滲透、多重證據法相互印證的方法以及系統綜合方法,開展實證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的文化遺產的整理與研究;采用現代科學和技術,開展博物館的展示理論、技術及研究與示范工作。通過項目的實施,逐步樹立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的科學地位;深入挖掘實證我國古代發明創造的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全面提升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展示傳播的整體水平,努力推進博物館事業“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增強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為保護國家珍貴文化遺產資源,弘揚祖國傳統優秀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及社會經濟的發展服務。
“指南針計劃”主要研究內容將分解為農業、醫學及診治保健器材、水利工程、交通設施和交通工具、營造、人居環境、材料與加工制造、紡織、工具機械與儀器、數字化展示等10個主體類項目;以及總體戰略規劃研究、專項調查、建章立制、機構建設、基礎數據庫(群)及門戶網站建設、教育與培訓、展覽展示、學術交流、輿論宣傳等9個基礎類項目,共計19個項目,各項目之間相互關聯,互為支撐。
三、實施進度安排
“指南針計劃”的實施將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6~2008年)是區域試點和重點專題研究及展示宣傳階段;第二階段(2009~2013年)是全面展開和多領域專題研究及展示宣傳階段;第三階段(2014~2015年)是完善和健全科研與展示宣傳相關規范標準,建立長效機制,及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研究理論提升階段。
四、總體目標
“指南針計劃”的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系統地掌握具有重大意義的我國古代發明創造的基本概況。推出一批系列反映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的陳列展覽、實物復原模型、虛擬現實復原模型、科普著作和數字影視作品,建立“中國古代發明創造國家級名錄”、建立“中國古代發明創造門戶網站”、建立若干古代發明創造科學教育基地、設立若干文化遺產傳統工藝原生態保護區,以提升公眾對祖國珍貴文化遺產科學價值的認識,促進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研究和展示水平的整體提高,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自覺繼承并弘揚民族文化的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激發民族創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