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術館在今年春節,用全館的空間,為藝術大師吳冠中的捐贈作品辦了一個特殊的展覽,展覽不僅讓我們領教大師的藝術風采,更生動地展示了他獨特的藝術財富觀。
吳冠中一生充滿悖論:他的作品受到追捧,成為財富的象征,而他卻稱自己的作品成了“唐僧肉”,不僅屢屢做出“毀畫”的舉動,還有類似因《炮打司令部》是假畫而狀告拍賣行,以及親筆鑒定《池塘》是偽作的事情,讓市場瞠目結舌。
可見,在吳冠中先生看來,作品比他自己的生命更寶貴——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是他在創作中“十月懷胎”的結果,是他的創作甘苦的見證,也是他充滿苦難的人生的紀錄。他愛這些作品,一直把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牢牢攥在自己的手心里。
吊詭的是,吳冠中越是這樣,他的作品在市場上就越是受追捧。在2007年,他因其作品的拍賣總成交額達3.7億元而名列表示當代藝術家市場身價之最的“胡潤當代藝術榜”榜首。按照相關統計,他的作品在拍賣場上上拍的已達到1971件(次),已成交的達1236件(次),成交率為63%,總成交金額高達15.4億元。他的作品成交價超過100萬元的近400件,超過1000萬元的有9件,超過3000萬元的有5件,成交價最高的是《交河故城》,高達4070萬元。
然而,他卻在2008年,先后做出了兩筆最大的個人作品的捐贈:一筆捐給上海美術館,先后是66件油畫、水墨作品以及15件寫生作品;還有一筆捐給新加坡美術館,共113件作品。新加坡美術館館長郭建超說,吳冠中的創作走在時代之前。其實,他的捐贈表明他的觀念也走在時代之前:他選擇捐贈對象,一方面看美術館在國際交流中的表現,一方面看美術館與人民的關系。他還對子女說,他的作品不是遺產,屬于人民,應該為人民所有,為人民所共享。
像他的同代人一樣,他對“祖國”、“人民”有一種宗教般的情結。他因此在新中國剛剛建國不久就滿懷赤子之心從藝術之都巴黎回到祖國;他也因此以“風箏不斷線”的準則堅持自己中西結合的藝術探索;他還因此用捐贈的方式對自己一生積累的藝術財富作了安排。不過,居然有年輕人因他把作品捐給新加坡美術館而攻擊他不愛國。藝術在我國雖然已成為資本追逐的目標,卻并沒有開啟人們的智慧,實在是歷史的吊詭。
捐贈展五家中外美術館聯手
牛年新春,上海美術館以全館的空間,為一個中國藝術家舉辦了一個特別的個展,那就是《我負丹青——吳冠中捐贈作品展》。那是由上海美術館、中國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香港藝術館和江蘇省美術館聯合主辦的展覽,共展出吳冠中捐贈給這5家海內外公立美術館的重要作品160件,涵蓋了藝術家1950年代至今的各個重要創作階段,是近年來舉辦的有關吳冠中藝術的最大規模的一次個展。上海美術館策展人江梅指出:160件作品按畫種分配,一樓是油畫,二樓是水墨,3樓是寫生。吳冠中70年代前從事油畫創作,70年代后水墨與油畫并行。在展廳的布置上,油畫部分紅色為底色,嵌以少量的灰色,展覽空間采用類似小巷的空間結構,造成紅、灰與乳白的節奏。水墨部分則是素白的墻印襯墨色。
新加坡美術館館長郭建超則表示:這個個展不只是中國的更是國際的展出。要探索和了解20世紀藝術,吳冠中走在論述之前。東西文化的交界,那種從未有過的跨文化的全球交流,是20世紀的大課題,參觀這個展覽更可以體會吳先生的胸襟。展覽還給我們一個啟示:對東西文化交流的研究,還只是剛剛開始。
吳冠中訪談細述捐贈初衷
2008年4月,吳冠中向上海美術館捐贈作品66件,還說這次捐贈是他歷次捐贈中最重要的一次,捐出的數量最多,也是最精華的部分。吳冠中在此后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最早有捐贈的想法是到西方去的時候,過去有很多限制,海關比較嚴格,比如到大英博物館辦展覽,前后申請就用了一年。我當時想把重要作品放在國外的博物館,辦展會很方便。”他又說:“現在我的看法改變了,中國站起來了,文化和各方面都改變了,相反的西方要看我們中國了。我想我的作品作品應該擺在國內,他們要看吳冠中的作品就要到中國來看。中國選哪里呢,放在上海。上海的文化工作跑在前面,藝術活動比較多,交流很方便。”他說:“2005年我在上海美術館辦了回顧展,他們的工作態度、各方面操作都很理想。我的作品中國美術館已經有了,重點放在上海,最重要的作品在上海。”
他還表示,挑選捐贈作品的標準,一個是作品本身重要,另外一個要是不同時期的,可以看到吳冠中的發展,前后各個時期的創作面貌。他說“:我已經捐給他們幾件,加上這次的,一共有70多幅。數量很多,包括了我每個時期的代表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看到我的作品全貌,基本整個的變化都可以體現出來。”
吳可雨:這些作品在新加坡保存了10多年,價值很高。通過保險公司費用會很高,風險也很大,分批隨身攜帶回國。
父親的意思:創作為人民,作品放在公立美術館,為人民所有,所欣賞。
捐贈新加坡暗藏深意
2008年9月2日,吳冠中向新加坡美術館捐贈了113件作品,包括63幅水墨畫、48幅油畫、兩幅書法。作品的創作年份從1957年跨度到21世紀初,全面表現了吳冠中的藝術成就以及各個時期的風格。他把自己的作品比作女兒,把捐贈作品比作找婆家,在捐獻儀式上他打趣說:“我有好幾個女兒,都嫁到不同的地方,中國美術館、香港藝術館、上海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等都有”。在儀式過后聊天時,他說,新加坡是他尊敬的一個國家,在道德品質各個方面都是介于中西方之間,它與中國相當接近,到西方也很接近。東西兩邊的優點,都集合在新加坡身上。過去他對新加坡的印象是:交通、工業都比較發達、社會道德、秩序也很好,但是,對于文藝,新加坡卻不夠重視。他還強調:“德育不能代替美育”。
接受捐贈的新加坡美術館館長郭建超則表示,吳冠中當年留學法國途中曾經經過新加坡,1988年又在新加坡做了最早的國際展覽。而新加坡美術館主席尚達曼夫人,則在接受捐獻時表示:“這次捐獻不僅顯示了新加坡與中國共有的歷史與傳統,也代表了一個藝術家對未來藝術家的啟示,吳冠中的精神將通過他所捐出來的作品,繼續啟發后代的藝術家”。
資料鏈接
吳冠中捐贈作品并非第一次。在人民大會堂、國家博物館、全國政協、北京火車站、首都機場、深圳博物館、廣東美術館、江蘇美術館、臺灣歷史博物館、首都師范大學等數十家公立機構,均收藏有吳冠中的捐贈品。吳冠中還捐贈給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新加坡博物館、法國塞紐奇博物館重要的作品。1999年,他捐贈給國家文化部10幅油畫和水墨精品并收藏在中國美術館,加上過去歷年的捐贈,中國美術館收藏吳冠中的重要作品達25件;2002年3月,捐贈給香港藝術館10件重要作品;2005年9月,捐贈給上海美術館6件精品。2006年8月17日,捐贈給故宮博物院《一九七四年·長江》、《江村》和《石榴》;此外,北京魯迅博物館也有他捐贈的6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