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首屆中國民營美術館發展論壇”在上海浦東龍美術館舉行,數十家中國民營美術館及數百位業內領袖集聚,共同為中國民營美術館的發展把脈。與會者在論壇上達成共識,民營的、私人的美術館也肩負著社會責任,須為公眾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務,并讓公眾參與其中。
私藏體現公共屬性
在圓桌討論環節,成都當代美術館館長呂澎提出了民營美術館的一大共性:在當下中國,“出身”于地產、金融機構或個人投資的民營美術館,投資人往往講求投資回報率,關心用多長時間在多大范圍內實現資產增值。當資金鏈出現松動或投資人的投資方向和喜好轉換,民營美術館是否還有可持續性?
龍美術館執行館長黃劍回應說,龍美術館的藏品毫無疑問是王薇女士和劉益謙先生的個人資產。劉益謙先生有要求,藏品一旦進入美術館這個使用體系,就要做展覽、做公共教育,有學術功用。本屆論壇輪值主任、龍美術館館長王薇說:“當我看到我和我先生收藏的那些珍寶在美術館展出時,不禁流淚。我深深感到美術館才是這些藝術品的最終歸宿。這也促使我將‘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理念貫徹在龍美術館的理念之中。”
邀請不同受眾參與
作為外援的前英國當代藝術中心總監Philip Dodd受邀出席論壇,他探討了民營美術館在中國扮演的角色以及運營策略問題。他說,現在中國民營美術館在全球開花結果,它們碰到的問題,在20世紀世界上其他民營美術館都碰到過。他認為,中國民營美術館是非常有潛力的,前提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要考慮如何和目標受眾溝通。他舉例說,倫敦泰特當代藝術館曾經邀請出租車司機參與開館,因為他們是城市重要的參與者。民營美術館應考慮對的士司機開放、對30歲的年輕人開放,將其在社會上推廣。必須非常關注你們的受眾,關心他們的語言,關心他們的所想、所聞、所見。
屬性不是核心問題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在演講中指出,民營還是國營的屬性,不是美術館的核心問題,核心問題是應把我們的美術館做好,為公眾所喜歡,成為城市的地標和公眾的依賴。陳履生以龍美術館為例說,理想的民營美術館不僅僅要有很好的場館,也不僅僅要有很好的藏品和陳列的方案,還要有很好的觀眾。“如果我們的觀眾、整個周邊地區沒有把龍美術館作為生活的依賴和公眾家園,我想它就稱不上是一個成功的美術館。”
竭盡巧思吸引觀眾
前今日美術館館長謝素貞在談及中國民營美術館的發展現狀和困境時說,要竭盡巧思吸引觀眾來美術館參觀。“唯有與觀眾共舞,美術館才能永續生存。” 震旦博物館董事賴任辰提出,辦一個美術館,一需要時間,二需要做好自己的學術研究及收藏、策展工作,但更重要還是教育推廣這部分,觀眾是需要時間培養的,就像森林中的樹木一樣需要時間來栽培。
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創始人戴志康直截了當地提出,美術館就是為公眾服務的。如果只是藏幾件寶貝自己玩,就不用開美術館了。他以自身經歷作比,三五年能搞起一家企業,但用八年開辦喜馬拉雅美術館,覺得只是剛起步,“資金很重要,但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開個酒店人頭濟濟,但開個美術館,總是人群稀少,所以,我們要尋找做好這項事業的動力。”他為民營美術館鼓勁道:“我相信最好的美術館是民營的。”
在昨日論壇現場,與會各民營美術館代表還成立了“中國民營美術館聯盟”,以此加強國際、國內民營美術館之間的溝通與合作。中國民營美術館如何可持續發展?如何建立有效機制?如何做到規范化、國際化運營? 如何成為城市公共藝術教育的平臺?如何自覺承擔社會責任?論壇逐一研討了這些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