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日,“有多遠——中國當代影像展”于在宋莊美術館開幕,展覽將持續至2013年9月12日。本次展覽由方蕾策劃,宋莊美術館主辦,廣西南寧友茗堂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協辦,雪景觀(北京)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承辦。共展出繆曉春、榮榮&映里、史國瑞、王慶松、莊輝等11位著名當代藝術家60余件攝影作品。
“有多遠?”偏偏成為疑問句,這很有試驗的性質。這次我們主要探討“大畫幅”攝影。一張4X5英寸大畫幅散頁片的面積是35mm膠片的13倍, 5X7散頁片的面積是35mm膠片的25倍,而一張8X10散頁片的面積是35mm膠片的50倍。如果是10X20英寸大畫幅相機的散頁片那它的倍數更大。20英寸換成厘米是半米多,這些大的底片它意味著什么?
所以不得不探討大畫幅在概念上的遠近,推著大畫幅相機在空間距離上行走的遠近,和它可以成像的距離和密度。
一
鏡頭是專門用于捕捉距離的,暫且把速度也換算為距離。無論多遠,鏡頭會把它調過來,通過人腦的編輯使之成像。距離是人對于不可親自觸及的目標的一種敬畏感,當目力不夠辨別時,人們首先從精神層面對未見物產生憧憬,所有的目標或目的地,都是每個個人自己的理想,實現它的最好辦法就是走過去。 鏡頭縮短了人們對于距離的誤判,讓心儀之物置于眼前,而且還要定格和演繹故事。這是照相機的鏡頭和望遠鏡鏡頭的區別,因為有照相機,使得我們對于“有多遠”的渴求從行為下變得形而上。攝影使一切變得更加真實可信,盡管他在某種意義也是一種現實的掩蓋。
構思是藝術家在心中的第一次成像,這次是虛擬的、模糊的即使是清晰的也是自我意識的清晰,沒有被定格成真正畫面,所有它只是腹像。這種反應壓迫著人的內心希望迅速進行一瞬間的捕捉,這種捕捉和快門的的咔嚓聲同步。我們不期待人人都變成圖像哲學家,但攝影家在拍攝的全過程中需要周密計劃, 攝影過程更象是一個工程,經過充分安排,才得以出發,在路上、調校中、確定按快門的過程中,思考沒有被縮小,思維卻慢慢被放大,漫長的拍攝過程和遙遠的路程最終被壓縮在一幀畫面中,另一個現實被制造。
第二個反應是面對實景的人的態度和鏡頭客觀性之間發生的,攝影家不會認同照相機的鏡頭是冷漠、客觀和完全科學化,甚至數字化的。他希望自己的眼睛和鏡頭同時反應客體,此刻人和機器成為伴侶。第三個反應是后臺,即大相機的后背,或者其它類型的后背,后背的反應極具神秘性,必須在黑暗中進行,通過計算,需要猜測,它是藝術家目力的最終實現者,所以它忠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