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潘魯生陶瓷的對話”特別展于5月28日至7月15日在意大利威尼斯羅塔宮舉辦,展出畢加索版畫40件、陶瓷作品35件,以及中國當代藝術家潘魯生陶瓷作品46件、繪畫作品25件。這是一次獨特的中西藝術對話展。
潘魯生的藝術歷程,毋庸置疑帶有傳統文化的信息,無論是其繪畫還是其他的藝術樣式都有其獨特的當代語言的構架,那么現在我們就從其陶瓷彩墨藝術出發,對其新的藝術歷程展開解讀。
全新的歷程是對古老記憶的創新詮釋,潘魯生非常清醒地認識到賦予傳統水墨以當代語言的必要性與必然性。符合時代或者是預見未來的詮釋才會與年輕一代更好地溝通,對于這兩個方面的深入研究也使其藝術作品逐漸變得成熟,并在當今中國乃至世界展現出其重要地位。
他對彩墨繪畫的重新詮釋,使我們看到了他獨有的藝術創作能力,在這里他所改變的不只是關于繪畫的技法,更是一種生活的哲學。其彩墨繪畫與陶瓷的緊密關系體現在其創作過程中,雖說陶瓷與彩墨是不同的媒介,但其藝術語言的共性,都可以從作品的主題與風格的脈絡上清晰地表現出來。因此,我們同樣可以在他對彩墨繪畫的延續中,體會到語言創新和他對于陶瓷藝術的突破性嘗試。
潘魯生以其無限的創造力,在兩種媒介不斷的交互中創作出這些充滿了非凡藝術魅力的作品,在這里,令人肅然起敬的,不僅僅是其完美的裝飾性,還有高貴的、不向世俗低頭的創新性。
潘魯生與多數世界上所謂的“陶瓷大師”不同的是,他不局限于人類傳統陶瓷裝飾性的描繪,而是一定也必然要給歷史寫下一曲無法忘懷的樂章。透過瞬間的情感爆發,帶著狂野的激情表達,火山噴發般的靈感釋放使得他的作品充滿了激情的表現。是陶土?是畫布?是紙張?它們不過是個媒介,在被遺忘了的裝飾中得到真正的升華,成為有著無限潛力的藝術杰作。
這些作品創作于淄博福山小鎮。淄博是中國著名的瓷都,潘魯生將這個城市作為他的個人工作室,猶如畢加索之于法國的瓦洛里陶瓷鎮,他無意中進入Alain Ramiè陶瓷工坊,而后帶著多年創作的陶瓷作品展現于世,至今這作品依然具有令人陶醉的大師風格。
關于畢加索的陶瓷藝術,有無數的文章與作品文獻為大眾所熟知,但若能有機會近距離親自感受到這些作品的偉大,感受大師的陶瓷藝術創作過程,總是一種令人難以忘懷的藝術情感體驗。這些作品,猶如他的心情日記一般,毫無保留地展現出屬于他自我的世界,從中我們可以讀到他對家鄉的思念,對朋友的眷戀,對生活的熱愛:如作品公牛與斗牛士,以及朋友與親人的肖像,如沙巴特斯(Sabartes)或卡斯特(Castel)與他當時的愛人弗朗索瓦絲·吉洛(Francoise Gilot)等等,藍色海岸的花朵與關于地中海地區所有的題材,組成畢加索世界的預言動物或畢加索靈感來源的神話主題。
但最觸動人心的畢加索陶瓷藝術是他那源于內心的熱情、欲望和無止境的表現力,這些情感不僅在他的畫布中展現,更在他的陶瓷作品上幸福地跳躍,自由地奔跑,淋漓盡致地揮灑。而同樣激動人心的感受也在潘魯生的陶瓷作品中獲得。事實上,這也正是潘魯生透過陶瓷作品所傳達的意念,因為和畢加索一樣,他透過陶瓷得以完整地表現自我的意識,不須多做考慮、也沒有先入為主的模式,他所獲得的成功是思想的自由、情緒的放松,正如偉大的加泰羅尼亞藝術大師(catalano)一樣精彩。
將潘魯生與畢加索并列,這之間不是一種相互比較的關系,也不是創新能力的考量,更不是一種用來贊揚的工具,而是一種藝術的、單純的、高貴的對話,透過陶瓷裝飾這種技巧,解讀兩人的藝術風格。以我個人觀點而言,其實還有更多的話題可以對話交談。畢加索,在他的時代,他尋獲了今日所展現的新生命與新的表達方式,就如同潘魯生今日透過他創新的風格、他所實驗的藝術樣態,打開了陶瓷藝術又一次創新的歷史頁面。
若必須賦予這個展覽一個理由,通過他們的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展覽全部的內涵,透過唯一的技巧——陶瓷裝飾藝術,觀看他們各自的藝術作品,如同夢幻在夜晚停滯在時間里一樣,能夠感受到的是偉大的藝術作品帶給我們的無限想象力,使我們真正理解了人類對陶瓷藝術的熱愛從未停止,總會有人在不斷創造中傳遞這份藝術情感,創造藝術的生命,創作令人有非凡的想象呈現出屬于自我表現的當代語言,猶如今天我們所展示的畢加索與潘魯生的陶瓷藝術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