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布萊恩朱更《鯨類學》
布萊恩朱更將日常物件轉化為令人嘆為觀止的形式,以此質疑各種塑造了我們社會現實的分類法。朱更的雕塑來自全球大量生產的消費產品,他賦予現產品以新的用途,重新合成各種能指,從而揭示它們復雜的歷史文化意涵。
《鯨類學》將隨處可見的白色塑料草坪椅分割并重組作為鯨魚骨架。作品揭示出這些混雜形式中涌現的多種悖論。鯨,自身就能召喚其作為符號紛繁而交錯的歷史,從神話到世界文學,從遠古傳說到赫爾曼梅爾維爾所著的《白鯨》;鯨,也指向了游離溫哥華海岸的瀕危物種。《鯨類學》懸于半空,既影射了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展示遺骸的方式,也激發出一種科幻小說式的美學,橋接了史前時代與未來想象二者間的時間跨度。朱更將瀕臨滅絕的物種與原始文化習俗正遭遇的威脅聯系起來,不僅批判了對過去時代博物館式的再現,還批判了使這些文化異國情調化的作法。諷刺的是,這些椅子自身是石油產品,原材料在生存過程中從有機變得無機。這里它們則變化活化石,一個抗拒消亡的瀕危物種。
朱更在他的眾多雕塑中,從不徹底隱去作品材質的應襲關系,因此,這些雕塑的身份變動不居,作品暗藏張力:一個物,非此亦非彼。
店口館 黃丹陽、繆文君、鐘璦、劉秀 《村民桌椅》裝置
店口本是江南一個落后的農業化社區,其本地戶籍人口為6.2 萬人。在中國30 多年的改革開放后,店口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樣板,其農民年人均純收入躍居中國東部富裕省份浙江省第一,擁有6 家上市公司。
但經濟的成功,并非店口的魅力所在。從一個封閉的社區崛起,店口的力量來自于其政治的開明。在店口的普通居民家里,你會見到一份《城. 店口》雜志,這份獲得政府支持、但根植于民間的媒介,在當地社會扮演了意見領袖的功能;在店口的街頭,你會見到村官承諾與村民訴求并列在一起的噴繪,365 張不同身份、不同職業的人的巨幅廣告牌。深入到社區,你會感受到當地人開放而又誠懇的生活態度。
店口的靈魂在于,地方政治開明導致的人人平等、機會均等,它為本社區以及6 萬外來人口,提供了一個向上流動的階梯。強調小政府大社會,重視民意的采集,尊重民間的創造,激發民眾的自治,為社會的進步提供了良性的土壤。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下生活,無論從事何種職業的居民都會活得比較有個人的尊嚴,每個人都會慢慢的形成自我組織的共同體意識。民眾與政府間的互動,民眾間的自我組織滲透入店口人的生活,慢慢的成為一種生活的方式,支撐著生活的發生,人也在其中獲得發展,這是我們在社會成長中一直期待看到的,關乎中國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上海雙年展店口館項目包括《店口之美》、《城. 店口》文獻、《重拍365 人物墻》、《店口人家族相冊》、主題片《店口的夢想》、錄像裝置《村民桌椅》等。以不同方式呈現的這些藝術品,致力于重新梳理和尋找店口的文化,我們希望實現的是這樣一種可能:重新以一種鄉土社會的角度去理解變化中的中國社會,激活中國鄉村再造的文化能量。
里爾館 想象宮
想象宮是一個圖像與想象碰撞的地方。我們本著融洽的創新和交流精神,發明制造新的形式和用途。這個八千平方米的創意產業空間里,研發著未來的原型和通訊物品。
藝術、科研和產業之間的新穎而又理想的聯盟集中在一個空間,這在法國還是第一次。想象宮是一個研發中心、一個商務酒店、一個孵化器和文化展示臺,所有這些不同的方面都處于平等的狀態。通過把這些不同領域聯結在一起,想象宮鼓勵不同職能、愿望和能動性的互動。
這個雄心勃勃的項目結合了藝術、文化、社會、經濟、城市與政治等方方面面。它旨在參與重建當地悠久的工業史,繼承卓越的前輩們的工作(比如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和沃霍爾的工廠),以及其他的當代項目,比如紐約的嬰兒堡拱廊和波士頓麻省理工的媒體實驗室,這些都是將新的信息傳播技術運用到當代制作中的例子。影像游戲,新形式的電影(便攜、互動的電影,等等),增強現實,動畫,合成影像,3D 和實時等等,都已經處在創意產業的核心。所有這些格式都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需要新的地點和工具來對它們加以設計、概念化、分享和生產。想象宮旨在應對這一挑戰。
想象宮是一個向公眾開放共享的制造事件的設施。這一樣板城市工程占地超過5 公頃,位于聯合地區生態區核心的工業廠房基地上。創新的新銳公司已經進駐此地,加入了當代藝術工作室Le Fresnoy,北加萊與海峽地區圖像柱,以及一系列的尖端公司,如法國在線游戲領軍公司Ankama。已經有大約一千人在這里上班。未來幾個月有更多的人加入。CNRS,里爾一大和三大的研究人員會加入想象宮的研究平臺進行視覺研究。由于皮埃爾基尼,一位從新技術獲取靈感超過二十多年的藝術家的倡導,更多的人會進駐這里。基尼現在是想象宮的首任客座藝術總監。游戲設計人員、平面設計師、網絡藝術家等會被邀請到這里來,與游戲玩家、學校、研究人員和企業家等,共同為大眾想象開發游戲和裝置的原型和模擬,開展討論和舉辦工作坊。
想象宮也是一個創意產業同大眾互動的空間。因此,想象宮同創新玩家的新合同可以在如下的代碼中進一步探索。
利馬館何塞卡洛斯馬蒂納德 《立體聲現實環境》 裝置
何塞卡洛斯馬蒂納德提案的雕塑想要發掘利馬新城里那些復雜的層面;不是和全球主導混雜的拼貼,而是基于傳統和集體實踐的不常見但是仍堅持存在的深層文化現象,其來自于利馬以外地區,但仍作為一種強有力的獨特文化、社會和政治身份在利馬保留。
我們想要理解這些現象以便于解釋為什么利馬不只是一個大都市,還是社會- 空間信息流,是一個新的小社會過程共同存在的地方。在與這些具有強烈文化身份的空間關系中(傳統正是從這個根基上生長出來的),科技可以作為認知催化劑。這個項目要展望重新混合的利馬進化的信息和數據。數據基于建筑師、人類學家、統計學家、經濟學家和哲學家的廣泛研究,這將為用所提供的基本信息來發掘獨立和全球運動如何同作為一個在建設中的文化經濟社會的利馬相關。
我們尋求理解并探尋的微動態信息,將以數據庫邏輯的當代使用為基礎。
這種互動裝置是基于數據庫的類別而建立的,它將是關于利馬的文字與圖像相互操作,以此為信息重新混合提供新的認知樣式。馬蒂納德的工作是要尋求一種新型的數據庫話語,以嘗試了解構造利馬進化的信息動態,這將使我們有機會一睹新社會的形成。小塊色紙打印的數據瞬時流量,將為我們提供對象,而在創造新的社會信息流的時候,其思考則需要生產者和參與者都參與其中。
洛瓦西克的房產銷售喬恩魯本
喬恩魯本1963 年生于賓夕法尼亞州費城,1993 年畢業于加州藝術及工藝學院,現居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
第九屆上海雙年展上,喬恩魯本負責的匹茲堡館將探索一個普通匹茲堡家庭的生活和傳統。
匹茲堡位于賓夕法尼亞州的西部地區,該地區老齡人口數量在全美僅次于佛羅里達州被譽為退休人士樂土的棕櫚灘縣。這里的遺產交易活動非常普遍,很多人把祖上一生積攢下來的全部物品都拿出來賣,然后用賣房所得來補貼家人用度。
喬恩魯本此次為布置匹茲堡館展覽,購買了洛瓦西克(Lovasik)家族的一批物品,這戶美國人家是斯洛伐克后裔,幾代人一直住在匹茲堡以北幾分鐘車程的工業城。他們的住房由族長在1914 年(安迪沃霍爾的父親同年從斯洛伐克遷居匹茲堡)建成,一樓是家族用來做生意的門面,曾經改裝成百貨店和肉鋪;二樓有兩間臥室。洛瓦西克家族的物品包括各類家具、一套玩具火車、一些塑制雕像、珠寶、一臺洗碗機,以及一些更為私人的物品,如照相冊、結婚證、個人文件和家族中一位牧師撰寫的數百本宗教書籍。這些物品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穿越好幾代人家族傳奇故事。
“洛瓦西克的房產銷售”(The Lovasik Estate Sale)是一件占據匹茲堡館全部空間的裝置藝術作品,展現了洛瓦西克原住房出售時發現和整理過的全部物品。在此次展覽中,原住房中的每間屋子都開辟為獨立區域,觀眾可以播放高品質錄放機或隨意翻閱相冊,如同在友人家中一般,隨意發掘物品。
重要的是,以現實拍賣會的形式呈現裝置藝術有兩大益處。觀眾在欣賞展覽的過程中,可將住房中的物品買回家(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物品原產于中國)。隨著展覽的進行,裝置藝術的規模會不斷縮小,最后一場拍賣會將在雙年展的最后一天進行。拍賣會的所得將用于創作一件反映上海日常生活的作品,并會在2013 年在匹茲堡舉辦的展覽中展出。匹茲堡館的創意旨在為這座美國都市留下一張獨特的速寫,它展現了一個家族的全部生活。同時它也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呈現了世界一角重新分配財產的活動,這個角落乍看陌生,再看則似曾相識。正是以這種方式,匹茲堡的設計者將一戶美國本地居民的物品和文化散播到展覽參觀者的生活和文化中,巧妙地消解了親切和生疏之間的距離。
一個人一生緩慢積累起來的個人財產常常被視作個人內在成長的外在表現,這些財產猶如第二個體,與個人身份的關系錯綜復雜。“洛瓦西克的房產銷售”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去世后,這個個體會發生什么?在創造價值和意義的過程中,家庭、文化和商業行為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我們人生中積累的物質如何重新分配并融入到其他人的生活中?這次銷售的收入會用于2013 年將在匹茲堡舉辦的關于上海房產銷售的續展。
伊斯坦布爾安妮卡艾里克松
絕佳之地,單頻道高清晰投射錄像,配備同時顯示五個高清晰畫面的顯示屏(六分鐘,不及時循環播放)
奔波于伊斯坦布爾和柏林之間的安妮卡艾里克松于2010 年在伊斯坦布爾拍攝了一部影片,片名為“絕佳之地”。“絕佳之地”指的是伊斯坦布爾市中心附近一座公園,這里是一群家貓的樂園。貓兒們闖入這片公共空間,并據為己有。然而,劇情可謂跌宕起伏,影片的焦點落在縱向發展而非橫向鋪陳。究竟是什么讓這些貓兒在深更半夜聚集到伊斯坦布爾中心的公園呢?貓兒們有點類似于“幽靈”,暗示著共同未來的宿命無論現在還是過去;同時,這一視角也反映了現實常態和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吊詭離奇。正如艾里克松自己所說,這片“絕佳之地”依然是一塊“沃土”。在這片沃土上,抗拒貴族化的立場、集體歸屬感和在公共場合拋頭露面的觀念在土崩瓦解、相互碰撞,并影射各種無聲的抗拒形式。
安妮卡艾里克松,瑞典藝術家,現居德國柏林。他引領了1990 年代早期將現實情境和社會干預納入藝術空間和表演藝術領域的潮流。
(雅昌藝術網 郭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