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局部 資料圖片
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7日撰文表示,《清明上河圖》是全本還是曾被裁截過,至今仍然無法圓滿解答,不過香港藝術館館長司徒元杰3年前無意發現的“張擇端密碼”,似乎證明這幅長卷是全本,不曾被裁截。
上海世博會的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即將在香港展出,引發港人對這幅“國之重寶”的濃厚興趣,一票難求。在題為《〈清明上河圖〉“密碼”》的網文中,曾德成說,在為期三周的展覽期間,預計有近100萬香港市民前去觀賞這個第一次從世博中國館外借的珍貴展品。
曾德成說,《清明上河圖》這幅名畫,九百年來在歷朝宮廷與官民之間輾轉流轉,最后被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在這曲折的過程中,加上有三十余個摹本出現,圍繞著這幅名畫的不解之謎甚多。其中一個是,現在見到的是不是完整的《清明上河圖》原作?
曾德成寫道,這個疑問最初由明朝人李東陽提出,他在畫后的題跋中提出,原作之前應該有宋徽宗以其瘦金體書法寫的“清明上河圖”五字題簽,而且還該有一段描繪遠郊山水的畫面。再后來,又有不少人覺得長卷的結束突兀。前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也曾撰文,認為圖畫的場面還可以延展到金明池為止。這就是說,畫面或前或后有可能被裁截過。
2007年《清明上河圖》真跡從故宮遠赴香港藝術館展出,創下藝術館觀眾人數紀錄。曾德成表示,據香港藝術館館長司徒元杰說,三年前當《清明上河圖》原作來到香港展出時,他們在畫中發現了一個“秘密”,或可稱之為《清明上河圖》“密碼”。它為上述謎團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答案。
曾德成說,當《清明上河圖》真跡來到香港藝術館展出時,藝術館要為它制造玻璃專柜。《清明上河圖》原作畫面長5.28米,加上頭尾的裝裱,專柜要長得多。為此,香港藝術館專門從英國定制了兩塊玻璃,每塊長6米,于是專柜長12米,兩塊玻璃在中間并合。
專柜造好,《清明上河圖》放進去。為保護畫面,藝術館的照明強度有嚴格安排,盡量減少強光照射。在籌備展出時,燈光較暗,并沒有發現什么異樣。
曾德成說,到正式開放時,燈光調到較亮,司徒元杰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專柜正中間兩塊玻璃的接合縫,在《清明上河圖》畫面上留下一條陰影線,線條正好落在這幅名畫的正中央,而這中心點正好就是《清明上河圖》的重心所在——虹橋橋頂。
曾德成表示,《清明上河圖》繪畫的汴京繁華景象,最動人心弦的就是虹橋周圍情景,無論橋上橋下、河里岸上,都花費了畫家最多心思。這個畫面正好在長卷的中心,看來并非巧合,而是張擇端對這幅有幾百個人物、無數場景的長卷精心的安排。
曾德成認為,這似乎可以作為“密碼”,推斷出長卷并沒有被裁截過,除非裁截者刻意把虹橋這個高潮場景保留在原來正中央的位置。
世博版《清明上河圖》將于11月9日至29日在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展出,為期三周的展覽共提供了96.8萬張門票。其中,先后兩次在港公開發售的76.8萬張門票均短時間內即告售罄。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最著名的傳世名畫之一,屬國寶級文物。張擇端以長卷的形式,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變化的畫卷中,八百多個人物、船只、房屋樓宇、車、轎、樹木等無不栩栩如生,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情節,生動地記錄了北宋時期汴梁城的日常社會生活與習俗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