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v三级国产A级水,国内精品久久久www

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大型當代藝術展"改造歷史"亮相國家會議中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04 20:42:04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蘭紅超/ 圖片

“改造歷史 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在國家會議中心開幕

 

【視頻】周春芽:看藝術家的作品要注重“藝術氣息”

【視頻】向京:梳理歷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視頻】艾敬:“改造歷史”中應該有關于愛的主題

【視頻】李富根:媒體尤其要關注中國精神領域的發展

【視頻】陳喆:當代藝術屬于文化創意產業的范疇

【視頻】呂澎:展覽作品會對當代藝術產生連鎖反應

 

2010年5月4日“改造歷史 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 在國家會議中心開幕。此次大型當代藝術展由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青城山?中國當代美術館群、廣東美術館、保利藝術博物館、今日美術館、阿拉里奧北京、中國藝術投資有限公司、寒舍藝術空間等9家機構聯合執行主辦,藝術史家呂澎、詩人和策展人朱朱、臺灣學者高千惠共同策劃。

此次參展藝術家共計291人,其中“主題展”140人、“特別文獻展”41人、“中國青年新藝術邀請展”65人、“氣質與文明”17人、“平凡的奇觀”28人,參展作品包括架上繪畫、水墨、版畫、雕塑、裝置、攝影、影像等千余件。

此次在國家會議中心的展出持續至5月21日結束。展覽還分別于2010年4月25日至5月19日在今日美術館、4月25日至6月12日在阿拉里奧北京展出。

本次展覽的國家會議中心展區由“特別文獻展”、“主題展”、“氣質與文明”、“平凡的奇觀”4部分組成,總展覽面積達13000平方米?;诒敬握褂[的主旨與展示空間特點,策展人在布展上融合了美術館與博覽會的形式。

 

“改造歷史 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 新聞發布會

 

展覽緣起

自1979年以第一屆“星星美展”為標志性起點的中國現代藝術發生以來,時間已經過去三十年。隨著幾代藝術家們的不懈創造和藝術批評體系的逐漸建立,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之后,人們經常用“當代藝術”(從1992年開始用于藝術批評)來表述的中國新藝術在全球視野中逐漸成為熱點,近年藝術的市場化進一步確認和擴展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和社會影響力。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當代藝術現象已經作為一個課題被提上了日程。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2000—2009)很快就要結束了,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的現代主義運動,經過90年代市場經濟下的政治與文化轉型,在新世紀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什么是新世紀第一個十年里值得記錄的新藝術及其現象?如何評價這十年的新藝術是人們共同關心的課題。基于這樣的背景,舉辦一次代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新藝術展覽變得尤為重要。

 

策展人及策展意圖

通過長期的研究與實踐,策展人認為,歷史從來就不存在著一個本質主義的標準,歷史也從來就沒有一個被埋藏在無意識或者集體無意識深淵的絕對真理等待著人們去發掘,歷史僅僅存在于每一位關心歷史的人的理性的判斷與實際的書寫之中。2000—2009年這十年的當代藝術不僅受到了外部形勢與條件的影響,同時它也在確立其文化的主體意識、爭取“合法性”身份、自由表達等方面改造著自身的歷史。事實上,中國新藝術及其歷史一直處在不斷的變化中,這個變化不是一個本體論的自動演繹,而是在所有當代藝術家和批評家的努力中發生的,特殊的環境影響著當代藝術的變化,尤其是在2008年開始的全球經濟危機這個背景下,“改造”藝術歷史的工作正在劇烈地發生著。

基于這樣的看法,此次展覽將是對大量的資料進行選擇和判斷后的綜合展覽。這就是說,通過展覽,與大家討論什么是新世紀第一個十年里值得記錄的新藝術及其現象。在一個看上去紛亂但充滿可能性的時期,此次展覽將從宏觀和實證的角度對這十年的藝術發展進行考察和辨析,梳理一條歷史的線索,通過對新世紀里的藝術現象進行“抽樣分析”,鞏固和完善大多數批評家已經開啟的歷史判斷,進一步彰顯和總結當代藝術的成果,并且,為以后更多的藝術史家(包括批評家)提供參考文獻和討論的空間,也為藝術家們的創作以及未來中國藝術的走向編撰一部具有參考價值的“歷史文本”。

 

展覽結構與呈現

“改造歷史”是從歷史的角度對剛剛過去的十年的藝術進行梳理與呈現。我們知道,2000以來,中國當代藝術語境更為復雜,其相對1980、90年代的顯現出更為“碎片化”的特征,人們很難通過一種或集中特征概括這十年的藝術問題與現象。因此,展覽將從歷史的、多元性的角度予以呈現,其主要由“主題展”、“特別文獻展”、“中國青年新藝術邀請展”、“氣質與文明”、“平反的奇觀”五個部分組成。

主題展

藝術行業的發展在新世紀里處在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加速度之中,在詩歌、敘事文學、電影和知識界都不再扮演文化英雄的時候,藝術卻因其與資本市場的結合,至少構成了一個真正的社會性焦點——也許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藝術家們都從來沒有獲得過如此多的物質收益與集體關注。這是先鋒藝術的影響力不斷擴散與縱深的十年,它引發了全社會的轟動,同時,作為中國這個全球熱點中的“熱點”被寫入了國際藝術秩序之中。這個十年有無數的展覽而無運動,有眾多的藝術家而無流派,有不少令人難忘的作品而無“紀念碑”式的創作,或許,有些作品有待于在未來重新獲得“追封”。如果是基于那些從西方文化理論中轉譯的概念與術語,對這個十年的藝術作一個簡單的勾勒與還原,我們可以這樣說:這是一個從“二元對立”轉向了“多元化”的十年,從“現代主義”轉向“后現代主義”的十年,從西方崇拜轉向“后殖民”思考的十年,從形而上追問轉向了欲望書寫的十年,從宏大敘事轉向了微觀敘事與碎片化表達的十年;如此多的轉向恰好說明了這是一個充滿了過渡與變革的年代?;谶@種認識,策展人通過對這十年藝術與藝術家的考察,挑選了140位藝術家參展,其中有在1990年代就非?;钴S,至今仍不斷創作具有前沿性作品的藝術家,也有新世紀以來進入公眾視野并持續進行藝術實驗的藝術家。人們可以看到在過去十年里不斷實驗和不斷衍生的藝術,他們呈現出新世紀第一個10年的藝術史面貌;

特別文獻展

“特別文獻展”是此次展覽極其重要的一部分。設置這個部分的目的首先是為了正確地呈現今天人們所說的“當代藝術”的邏輯前提。我們在展覽的歷史文獻《中國新藝術30年——1979年以來的藝術與藝術家》中特別提示出了涉及中國當代藝術史的基本線索,是想告訴我們的觀眾,今天的現場與昨天的事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由于歷史——體制問題、經濟問題以及意識形態問題——的原因,我們當然不能夠將1979年以來的重要藝術家在過去不同時期中的重要作品陳列在這里,可是,當觀眾在展覽中看到了那些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中做出了特別貢獻的藝術家于今天完成的作品,仍然可以提示出“藝術”在30年中的變化是如此地不容易。“特別文獻展”中的大多數藝術家是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里就已經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中國藝術面臨的問題,他們在所謂的“健康”與“頹廢”、“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民族”與“(后)殖民”這類概念的認識、理解與討論中,用自己的藝術給予了特殊的美學解答,這些不同形式的解答構成了30年的藝術史文獻。

中國青年新藝術邀請展

安排在今日美術館和阿拉里奧北京的“中國青年新藝術邀請展”是此次展覽的一部分。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與之而來的全球化,是所有的藝術家的基本語境,可是,作為每個個體,他們的處境與面臨的具體問題存在著種種差異。從65位參展藝術家的一百多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任何單一或者少數的幾個概念歸納這些作品的努力將可能失敗。這個現象表明,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現代主義運動開始,經過90年代的后現代主義的洗禮,中國當代藝術家的藝術實踐已經朝著個性與更加經驗主義的深度發展。宏大的哲學思考為具體的觀念引導所替代;對視覺現實的直接表現,為將視覺符號作為更加獨立的元素的實踐所替代;尤其是,在經歷了對西方藝術的學習和借用之后,藝術家們已經可以在他們面前的任何資源中進行自由的選擇。在對藝術的獨立思考和判斷的過程中,沒有任何材料、形象、符號以及思想資源成為主導,而個人的選擇則成為更年輕的藝術家的普遍實踐。

氣質與文明

“氣質與文明”選擇了17位用傳統材料和工具(主要是筆、墨、紙、硯)來從事藝術創作的藝術家。與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90年代期間許多國畫家使用傳統材料和工具進行水墨實驗的藝術家不同,這些藝術家沒有在畫面形式上做太多的“實驗”,在他們看來,認真地理解、體會和實踐晚清以前的古人的藝術精神和教養是非常重要的。 “氣質與文明”中的作品只是我們所說的藝術家重新理解傳統的一部分,放在“改造歷史”中的基本意圖是:提醒人們將“當代藝術”這個詞匯從相對狹隘和缺乏開放性的理解中解放出來。既然藝術不是按照進化論的邏輯衍變或發展的,來自我們民族無意識深處、受歷史文化影響的氣質在今天正在重新獲得生命力,因為我們可以在更為年輕的藝術家的筆下看到傳統的創造性延續,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有這樣的敏感性,因為這關系到我們的當代文化如何能夠成為具有特殊文明背景的創造性文化的大問題。

平凡的奇觀

中國臺灣部分的介入,始于2009年10月中旬。臺灣部分將以完整區塊的方式呈現、臺灣當代藝術30年介紹也將以完整專書方式呈現、臺灣參展藝術家以197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藝術家為主,其主題定為“平凡的奇觀”。這些開放、尊重、不涉商業的前提,是個人參與“改造歷史”臺灣部分的原因。展出作品的選件,除了代表性的藝術家之外,在作品訊息無法全面搜集,以及藝術家也有其個人因素考慮下,28位參展者提出近百件單元作品,分別來自藝術家新作、私人典藏與藝廊借展?;旧希苏鼓艘悦耖g力量積極參與,打破中國臺灣官方位階意識,以及政治意識下的戒懼,完成臺灣部分在北京的展覽工作?;趦砂段幕泄渤刑?,也有歷史演進經驗,中國臺灣參與此展的實質意義是,它在藝術論述發展和視覺演變上,能完整地獲得最多中文人口的閱讀和理解。在這樣的大展下,它被并置地看到,可對話可比較,也讓一群年輕創作者因北京的國際性,而被國際藝界一次性地閱讀。

 

1   2   3   4   5   下一頁  


 

凡注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打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