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生現代美術館主講“在當代藝術發生之前,中國發生了什么”
作為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歷程”系列講座的第一場,由陳丹青主講的題為“在當代藝術發生之前,中國發生了什么”的講座日前吸引了500多名聽眾。在長達兩個半小時的講座中,陳丹青帶領現場聽眾回顧了從“五四”開始的三個30年里中國藝術發展的特點。
陳丹青素描(局部)
我們對藝術的理解
是斷層的
陳丹青認為大家普遍對民國時期、“文革”時期以及1949年以后的藝術有隔膜。因此他把30年作為一個藝術的斷層。從五四運動到今天,中國藝術走過了三個30年,即1919到1949年,1949到1979年以及1979到2009年。“每個30年不知道前面的30年,后果是有可能明天的藝術家也不知道今天。”除了縱向時間上的斷層,還存在橫向空間的斷層。陳丹青以陳逸飛為例,認為在陳逸飛的時代,大家只知道陳逸飛,但對同時代的其他著名畫家卻所知甚少。這樣的斷層認識導致了人們無法看到藝術發展整個脈絡之間的因果關系。
“上海美專的老師俞云階是陳逸飛的老師,俞是前蘇聯畫家馬克西諾夫的馬訓班上唯一的上海人。俞也是徐悲鴻的學生,徐悲鴻第一個到法國去把完整的學院教課體系帶進來,今天這個體系還在影響我們。俞云階在徐悲鴻處吃了‘開口奶’,之后學了馬克西諾夫。這‘兩口奶’就教給陳逸飛那代人,陳逸飛那代人影響了我這代人,我這代人據說后來影響了1960年代出生的畫家。就是這樣的關系。”
三個30年加在一起
是個因果關系
陳丹青認為,從1919年開始,90年來中國在文化上一直是以文化激進主義為主線,其表現就是急著進入世界范圍的先進文化。當代藝術也是如此。當代藝術一直延續了1949到1979年這前30年以來的“左”傾路線,而這條線又與五四以來的民國左翼路線相呼應。“一個國家的一種文藝,要左傾,要激進,要付代價。”對此,他從信息封閉、高度政治化、極度單元化、與世界絕緣以及非經濟化這五個方面回顧了這一因果關系。
陳丹青認為,1949年以后中國對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和自己民族傳統的雙重信息封鎖導致了改革開放后信息的反差和爆炸,從而使信息帶給大眾很有影響力的正導和誤導,也出現了一些很奇怪的現象。“1989年辦了一個展覽,叫全國人體大展,以中央美院為首,收集了中國很多的人體畫,當然,主要是女人體。中國美術館門口排長隊,比任何展覽排隊都長,門票一塊錢,當時一塊錢很貴。紐約時代周刊就評論,這是全世界美術史上沒有過的例子。”
除此,藝術領域的高度政治化、主題先行使藝術無法完全“成為自己”。“當然西方也有主題先行,程度不一樣,原因不一樣。”談到繪畫系統的極度單元化,陳丹青也比較客觀。“從1949年到1979年統治全國至少油畫圈的都是蘇聯系統。這個系統對我、對考過藝術學院的人都有影響,考試必須畫石膏像,素描。通不過這個,無法考上藝術學院,這就是蘇聯系統,歐洲系統不是這樣的。”
開放和國際化
藝術處在最好時期
陳丹青還認為,雖然“文革”十年里中國和西方世界的絕緣造成了改革開放后的過度西化,但當代藝術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過去10年,中國空前被世界關注,我相信當代藝術起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就是西方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要了解中國,除了GDP,了解一個國家的開放程度、文明程度、活躍的程度,尤其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在什么狀況,沒有比考察這個國家的當代藝術更有效的方式。”
說到前三十年藝術的非經濟化、非市場化,陳丹青也不無感慨,“我正好經歷過這個時代,就是藝術家全部由國家養的時代。所以我現在很同情今天上大學的同學,你們付了學費畢業之后是失業。”但同時他也看到了前三十年的非市場化所導致的現在極度市場化。“我們沒有見到哪個國家的藝術家對錢、對賣價這么敏感,全世界更沒有見過像中國現在的藝術市場一樣,有點像中國的樓市,已經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幾十倍成百倍地翻價錢。”
雖然對當代藝術的一系列弊端不無思慮,但陳丹青還是認為這些年的開放和國際化是他經歷的最好的時期,而當代藝術的成熟和進步也離不開這樣的“走出去”和“請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