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鳳梧桐
和平多壽
二十世紀的中國美術,大家名作燦若群星。大家的人格魅力與名作的藝術風采同樣地爭奇斗艷、異彩紛呈,人格之美與作品之美相比更多了一些文化內涵。雖然經歷了歲月的磨洗卻永不泯滅,依舊耀眼地閃爍在歷史的天空,光華雋永,回味無窮。陳半丁就是這樣一位獨具風采的藝術家,他知情重義、剛正不惡、嫉惡如仇、鐵骨錚錚。他那傳奇般色彩的紙上春秋,構成了中國現當代美術史上一道奇異的文化景觀。
陳半丁早歲家境貧寒,少年時代產生書畫嗜好,青年時期到上海做幫工有機緣結識并追隨晚期海派名家吳昌碩、任伯年等。他注重義氣、喜好交友,活躍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北京畫壇,參與組織成立繪畫社團,執教于京華各美術學校,與文藝名流談書論畫、切磋交流并提攜后學。北平淪陷期間他又興建私邸“五畝之園”,成為故都文藝名流雅集匯聚之所。作為京華畫壇的中堅人物,圍繞著陳半丁聚集了一大批傳統藝術家。
1906年,晚清皇族肅親王善耆對陳半丁的畫大加贊賞,待為座上賓,引以為知己。同時也非常賞識陳半丁的人品并有意引薦陳半丁入部為官,不過陳半丁婉言謝絕,但從此兩人建立了密切的詩文交友關系。1909年(清宣統元年)善耆在清西陵值守,陳半丁前往造訪,善耆書贈陳半丁一聯:帖里有余閑登山臨水觴詠,身外無長物布衣蔬食琴書。
1912年清帝遜位后,時任理藩部尚書的善耆遷居旅順,1914年組織宗社黨從事王朝復辟活動。其后陳半丁在京華畫壇逐漸產生影響,1922年善耆患病,陳半丁得知后感念善耆的舊日知遇之恩,親往探望。善耆因病家產散盡,生后家人無力治喪。陳半丁當即在大連舉辦畫展,將賣畫所得盡付與善耆后人作為費用,料理善耆靈柩歸葬。從這段陳半丁與晚清皇族親王之間的交友可以看出陳半丁注重義氣的道德品質,雖然這位親王在晚清滅亡后成為一介平民,但是陳半丁仍然對于滴水之恩仍以涌泉相報。
新中國成立前后,他取法西方寫實主義、描繪社會現實的繪畫得到大力推行,仿照西方美術教育模式建立的美術院校通過改建合并率先成立,1949年成立的“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是在黨的領導之下的國家提供活動經費的美術組織,解放區的美術工作者和北京美術院校的畫師率先進入新中國體制之內,但是對于傳統繪畫則未能給予應有的重視,許多原在藝專任教的畫家未給續聘,即使留下的也改作他職,依靠在社會上賣畫為生計的社會畫家在新社會也遭遇冷落,生活也成了問題。此時,民間畫會組織在新的政治制度下到底該何去何從成為一個大問題。
陳半丁在建國前是這一傳統藝術潮流的領軍人物,建國后盡管他本人受到了黨和國家的優遇,但是他還考慮到這一批承繼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根脈的創作主體的去從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他據理力爭并團結了一批老畫家協商籌劃,奔走抗爭。1956年在第二屆全國政協會議上陳半丁與葉恭綽一齊提出了“繼承傳統,大膽創新,成立中國畫院”的建議,這一建議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1957年國家成立“北京中國畫院”,這樣就有一大批在舊社會民間頗具影響的老藝術家在新的政治形態下有了一個良好的歸宿。
也正是因為這種對于文藝政策的直言敢諫和對于不正常社會現象的嫉惡如仇,剛正不阿的陳半丁與那個風云變幻的時代背景相遇,必然導致悲劇的發生。從對藝術主張的論爭到對文藝政策偏失的批評,再到與文藝政客的正面交鋒,陳半丁的直言不諱致使他遭到了一系列不公正的打壓與批斗,甚至抄家。但是這些暴風驟雨并沒有使他屈服或沉淪,對于群丑上演的政治鬧劇他付之一笑而已,他晚年自號“哂翁”,治印“不值一笑”,表明自己的態度,笑罵依舊,仍然盡職盡責為國家工作。
1970年陳半丁看到自己再度在報紙上被點名批評,遂一病不起。同年1月29日,陳半丁病情加重,家人將其送往某醫院就診,醫生聞聽是“反革命分子”陳半丁,拒絕為其治療,延誤了搶救時間,陳半丁最終含冤病逝。作者:明宸